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1 道试题
1 . 据统计,1978年,全国住宅投资仅38亿元,占GDP的1.2%:1997年,全社会对市场化的房地产投资就高达31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2.74%,占GDP的3.99%,其中住宅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1.9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B.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C.民众消费需求日益变化D.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
2020-02-13更新 | 936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教学资源(人教版)专题12中华文明的新生:新中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对待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兴起于15—18世纪早期的重商主义以英国托马斯·孟为代表,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货币来自于对外贸易,争取外贸顺差,以防止货币外流和增加金银财富。18世纪中晚期,以英国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认为价格是市场调节的“看不见的手"。1936年,英国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

——摘编自颜昌盛《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与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些年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经济日报刊评: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末期的英国,英王的收入依赖于贵族或富商的包税,国家的税收观念还没有形成。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议会整顿财政,逐渐废除包税制,改由中央专门机构集中征税,公共收入和王室私人收入逐渐区别开来。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关税和消费税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17世纪末,英国政府发行120万英镑的公债大获成功,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这些举措支撑了政府的军事行动和国家信用。议会对税款用途的审查发展为对政府活动进行事前审议、事中监督、事后问责的预算制度。19世纪下半期,为应付国家管理职能不断扩大,缓解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英国政府进行了以所得税、遗产税等为核心内容的财税制度改革。政府有了富裕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事业中。——据刘晓路《现代财政制度的强国性与集中性

——基于荷兰和英国的财政史分析》等

材料二   为解决“管得过多、统得过死”问题,中央决定从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支级包干”的新财政管理体制,积极为各项改革铺路搭桥。1980—1993年的财政管理体制,实际上是“财政承包制”。1994年中央决定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实现中央财力的较快增长,按市场经济要求理顺财政分配体制打下了基础。2006年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农业税,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的86.8%来自于国有部门,财政支出的85.6%用于国有部门,财政支出主要围绕城市生产建设领域而进行。到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来源于国有部门的比重只有22.2%,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高达33.52%。

——据高培勇《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英国财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些改革对英国成为现代国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财税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财税制度改革的共通历史经验。
2020-02-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2月第01期(考点15-21)
5 . 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降幅为8.8%,即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进出口总税率已调低到17%多一点。这一调整
A.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B.表明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C.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
D.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2020-01-29更新 | 576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票证是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打缩影。从如图的消失到如图的出现,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A.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B.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C.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D.产品营销手段的变化
2020-01-25更新 | 27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2月第01期(考点15-21)
7 .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020-01-13更新 | 254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由单位职工福利、城镇孤寡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共同构成的福利制度框架。建国后的前25年时间内,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一直处于4.3~4.6人之间,家庭养老是当时的主体选择。

材料二   90年代以来,国家政策开始关注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和供给。1993年,民政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首次提出“养老服务”概念。2000年,国办19号文件《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提出伴随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社会化养老需求快速增长。伴随着2000年前后的国企改制,单位制对家庭功能的补充和替代也逐渐告一段落,养老作为家庭功能之一正式走向了社会。截止2017年底,我国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数占比已达到45.7%,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以上均摘编自李璐《我国70年养老模式的变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养老制度的变化,并指出导致变化的主要因素。
9 . 1978年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中心议题
会议召开时间中心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
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据上表可知
A.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B.市场经济是改革的一贯追求
C.农业是党的工作重心D.经济改革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2020-01-10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月第01期(考点15-21)
10 .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挂靠国有、集体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1992 年后,挂靠的企业通过明确产权,重新注册为私营企业。这一变化说明我国
A.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成效突出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私营企业已与世界经济接轨
D.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2020-01-08更新 | 25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19年高三上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