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 . 从历史角度观察,20世纪末期中国市场化改革得以推动,中国经济“奇迹”得以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改革……可以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这种认识是基于( )
A.农村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农民的选择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D.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3 . 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
A.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农村历史性的变革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4 . 邓小平说“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绝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下列最符合邓小平讲话精神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对外开放方针的确定
C.“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D.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为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中国总人口
(万人)
中国城镇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世界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
195055196616911.228.8
1960662071307319.733.9
1970829921442417.437.5
1980987051914019.438.2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上表反映了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6 . 邓小平说:“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C.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是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
8 . 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9 .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2016-11-27更新 | 163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1-2012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