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在农村,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村社队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实行并逐步完善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城市初期的改革主要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润留成,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1984年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成为改革的方向;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初步建立以税收、利率为杠杆调节市场的机制等。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19641982年),实施新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利用价格、信贷、奖金等经济杠杆刺激企业改善管理;改进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支持发展个人副业等。……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规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经济改革的相似点。
2022-04-2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在中国历史上,江南经济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各地物资交流的增加扩大了全国性或区域性商品市场。在此基础上,到嘉靖、历时,一些无名僻陋的乡村逐渐发展成繁荣市镇。这些市镇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同时,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经济带动了晚明的进出口贸易,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 1840 1949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渐形成“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19781989年十多年间乡镇企业用于农民分配的资金共为 3828亿元,占同期农户净收入增量的75%

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华西村书记吴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局限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举措,并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 . 农业作为立国之“本”,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历经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的发展阶段,而农业技术变革也由最初的推广新式农具、良种改造发展到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增产丰收。

——摘编自苏泽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农业改造研究》

材料三     1980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土地所有制发生的改变。在“良种改造”中,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农业科学家是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简析其积极影响。
2023-01-1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普通高中2023年1月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北宋以来,农村就已经面临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商业发展等较为现实的问题。而至南宋之时,这种社会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增加导致农村耕地不足;土地兼并使得农村财富集中;商业的快速发展,亦会促使物价的变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且使农村的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矛盾重重。虽然如此,南宋的农村社会中并非只是充满矛盾的,其中亦有温存的面向。为了缓解这种冲突,农村中的富家在经济上担有较大的责任,而对于较为贫穷的农户,政府对于其给予较多的经济保障。举例而言,租佃制度中,佃户掌握人格上的自主,并且可以通过财富的积累改变自己佃户的身份。政府与富家亦有兴建水利建设之举,以促成农业经营生产。为了改善这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其亦通过临时性的救济、长时期的义庄等缓解这种矛盾。

——摘编自学者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依然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1980年春天,“包产到户”的烈火冲决岩石的压迫上升到地面,由暗到明,由少到多,引起全国性的大争论。当时,多数省委不表态,有两个省的书记拍板: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开始搞“包产到户”的干部没有想升官的,都准备被撤职。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孩子已生出来了,他妈妈挺高兴,你不报户口,行吗”?国家农委主办的《农村工作通讯》1980年第2期载文批判“包产到户”,文章的标题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包产到户”不是责任制》。1980531日,针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无疑给亿万农民吃了颗“定心丸”。这对于打破一些人的思想僵化,促进方兴未艾的农村改革,产生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萧冬连《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农村经济的状况及政府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原因,并简要分析邓小平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的前瞻性谈话的意义。
2022-03-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统计表

年代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1952~195753.6%18.5%27.9%
1972~197733.0%39.0%28.0%

——G.罗兹曼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鉴于过去的教训,这次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搞“一刀切”,该种粮的地方种粮,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该放牧的放牧,该养鱼的养鱼。从1979年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油料价格提高25%,生猪价格平均提高26……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增产20%以上。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6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有学者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综合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该学者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2-11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梨树全县有21个乡(镇),304个村。从1979年开始,梨树县农村也陆续实行了联产承包、大包干等生产经营方式的试点。1983年,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乡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原来的人民公社改成乡政府,生产大队改成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成村民小组。然而,计划生育、粮食征购、上缴提自等“三难”问题目益突出。1984年到1988年底,全县农民共大嫩集体提留款4602万元。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研究、民意测验,发现多数村民要求实行民主投票选举村干部。198612月,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622号文件,梨树县在北老壕村井展了基层政权建设试点工作,采取不划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的方式,由村民直接投票民主选举村委会干部。经过三轮预选和正式选举,结果,由乡政府任命已任职17年的村主任落选,村民们把一位有文化、懂科学、有开拓精神的小队会计推选为村主任。新的村委会干部就这样诞生了。

——摘编自(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上坚实道路记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海选发端梨树县》

材料二   从城乡社区里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论坛、民主感谈会、民主听证会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进社区,从“小院议事厅”到“被觉民主”,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中国人民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探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形式。

专栏枫桥经验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根桥经验”。此后,“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其内涵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由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摘编自因新网《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选”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现象予以闹释
2022-02-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明以来,乡绅自治成为中国农村基层管理的典型模式。这种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自晚清以来开始遭受冲击。晚清民国农村政治的治乱循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农村政治的重建而终结。1950年开始,国家对传统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进行有计划的改造。1954年的宪法明确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始于农村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村社会权力的重组,标志着国家政权完整“嵌入”到农村社会。通过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人民公社制度,国家权力史无前例地延伸到了每一家农户,农民与国家建立了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但是,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的社会管理没能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甚至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其变革也系势所必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和政治领域双重的农村改革导致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

——摘编自戴利朝《20世纪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材料二   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20193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说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
2021-12-29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2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1950年至1952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土改》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张之洞评价了哪三次变法?概括张之洞对变法的态度?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历次土改的内容?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2-10-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选修班)
22-23高三上·北京·期中
10 . 申纪兰的提案

材料一

申纪兰是新中国唯一一位出席了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她一生扎根农村,初心不改,书写“纪兰精神”,见证时代巨变。

材料二

申纪兰的部分提案摘编如下:

1954年,时任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的申纪兰,骑着毛驴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倡导并推进男女同工同酬;1960年,第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时,申纪兰提出:“把农业搞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没粮就乱、没粮就慌,没粮就没了主张。”发出了基层代表的声音。

1984年开始,申纪兰和西沟村的村干部一起探索乡镇企业建设问题。2000年,她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关于“农村小康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发言;2002年,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申纪兰主要针对农民减负增收、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农村交通及水利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议案。

2012年,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申纪兰的提案主要结合我国农村新修建公路与侵占耕地的问题,强调管理好土地也是经济建设;关于村干部选举任期,她认为干部三年任期短一些,建议改为五年一任;2013年,申纪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贫困地区如何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申纪兰的提案内容与所学,说明新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10-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北京专用)0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