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下表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正在迅速完成
C.优先发展重工业合乎国情D.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2020-11-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1978~1984年中国相关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年份1978198019831984
农村社会总产值(单位:亿元)2037. 542792.124123. 785033. 79
粮食产量(单位:亿斤)6095.36411.17745.58146.1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D.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3 . 观察下表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新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表
A.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C.城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实现D.现代企业制度开始确立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二 下表是中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80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4 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 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 首批14个沿边开放城市陆续获批

——据《中国对外开放40年》编制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这项决定是哪一次大会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2020-11-19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1月浙江学考仿真模拟试卷历史01
5 . 下表是1966-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66-19703.9
1971-19754.0
1976-19805.1
1981-19858.1

表格中,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6 . 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1949一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


——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材料二 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农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
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
198331022873.55818.7247.7
198854540373.911821.7247.7
199392167873.619521.2485.2
19982160146667.957426.61205.6
20032622154158.8918351636.2

——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7 . 下表能够反映出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1971-1975年4.0%
1958-1962年4.31976-1980年5.1%
1963-1965年11.1%1981-1985年8.1%
1966-1970年3.9%

A.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加快B.两次显著增长均得益于生产关系调整
C.社会动乱对经济领域冲击不大D.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其突出
8 .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
消费水平农村8.9%
城镇4.5%
A.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B.农村改革过于急躁冒进
C.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城市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材料二   下表为《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中《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主题词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赶超英国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六五”计划期间,我们是怎样“走向”改革开放的?
10 . 下表是1966-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表格中,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66—19703.9
1971—19754.0
1976—19805.1
1981—19858.1
A.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