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下表为“农民进城”的不同阶段:“农民进城”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伴生的现象。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时期特点
1949—1957年相对自由到规范和限制
1958—1976年“大进大出”;逐渐严禁
1977—1985年日趋活跃;渠道日益多样化

A.城乡差距不断扩大B.基层管理的强化
C.现代化进程受阻碍D.经济体制的转变
2020-12-20更新 | 31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12月学业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2 . 读下表“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我国粮食产量在70年代末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19601962197019781979
产量(亿斤)23703400430060006642

A.农业税的取消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020-05-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关于实行包产到户生产队所占比例的统计数据。据此可知
年份19791980198119821983
比例1.1%14.4%45%89.7%97%

A.原有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
C.农村经济体制革新成为社会共识
D.农业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基本建立
4 . 下表是“中国1957年和1978年的三农数据比对表”。据此可知,这20年间我国

——根据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编制

A.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停滞B.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发展
C.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
5 . 棉纺织业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部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近现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 “人们看到一些上流人士穿着印度棉织物……,那个时候,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棉布(做的衣服)出来见客。还不止此,因为我们的家里、书斋里、卧室里都充满了这些织物:窗帘、垫子、椅子乃至卧铺本身都是白棉布和印花棉布。”(概括流行)

同时在各方面响起了责难和抱怨的大合唱。(反对)如果人们继续宽容这种外来的竞争,那么英国的民族工业、享有特权的毛纺工业将会怎样呢?我们知道,毛纺工业是不惯于耐心忍受任何竞争的。(反对理由)英国议会赶快使它得到满意,1700年颁布了一道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棉织物输入英国: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英国议会为什么要颁布1700年的禁令?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论,该禁令的颁布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英国人的目标要锁定印度。殖民当局在印度征服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及其对殖民地的影响。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和1872年相比,下跌最低的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从1872至1890年,棉纱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棉布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127。洋纱进口增加的数量远远比洋布增加数量多得多……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棉纱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一倾销过程的影响?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华民国时期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1949年前最高年指数(以1949年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产量1949年1952年1983年
棉花193684.9万吨52.4153.6546.2
棉纱193344.5万吨73.5147.4734.8
棉布193627.9亿米67.7137.3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升降的原因。

时间原因
30年代—1949年
1952年
1983年

2020-04-0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1981年——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     
1981 年1982 年1983 年1984 年
美国3.1%2.6%3.5%6.5%
欧共体-0.3%2.1%3.1%3.1%
中国5.2%9.1%10.9%15.2%

A.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B.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推动经济增长
C.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D.新经济推动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危机
2020-02-20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7 . 下表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城乡人均消费数据(以时价“元”计)表,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年份

农村的消费

非农村的消费

城乡比率

1952

62

148

2.39

1965

100

237

2. 37

1978

132

383

2. 90

1982

212

500

2. 36

1986

353

865

2. 46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198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87)》

A.改革开放使得城乡消费增长速度更快B.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推动城市消费增长
C.城乡收入差距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D.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基本达到小康要求
8 . 下表是1978年和1984年某农村居民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对比表,由此可知
A.农村居民收入超过城市收入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始
C.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成效显著D.城市居民收入迅速下降
2019-12-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19年高三上期第五次质量考评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历代粮食亩产和人均占有原粮情况

朝代战国晚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前期(鸦片战争前)
亩产(市斤/亩)216264281334309338343367
人均占有原粮(市斤)921963112412561159/1118628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7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61223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397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86342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其中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产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回首7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18万千瓦提高至2018年的10亿千瓦,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18年的6810万公顷,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沧桑巨变七十载民族复兴铸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
10 . 下表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其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地建立B.城乡一体化已逐步实现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经济结构趋于均衡合理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