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986年,浙江一家生产压力锅的乡镇企业与国企沈阳双喜压力锅厂联营,可以使用其技术并以“双喜牌”名义销售,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8%,最后取代了沈阳压力锅厂。这种现象成为当时的一种趋势。这表明
A.乡镇企业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形势
B.国企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取代计划经济
D.乡镇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2 . 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所有制变化情况。据此,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A.集体企业的数量变少而且效益下降B.国有企业通过改革规模在扩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形成D.非公有制经济比例在不断缩小
3 . 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物资国家统一分配的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钢材煤炭木材水泥
1980年74.3%57.9%80.9%35%
1987年47.1%47.2%27.6%15.6%
A.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B.市场对物资的调节作用增强
C.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D.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削弱
4 . 据统计,1979年至1984年,广东全省“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的合称)实际利用外资占所有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由34%上升到84%,其中,仅1984年,广东签订的“三资企业”合同就高达1105宗。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广东
A.政府投资逐步增加B.经济体制改革领先全国
C.发展模式取得突破D.城市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缩大政府”。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 道路(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并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点。
2020-05-1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6 . 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二   1952- 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7 . 改革须从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情况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1956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1978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图中数据变化的农业政策因素是什么?并简述该政策推行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在该机制方面的理论贡献。
8 .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1)据材料一,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材料二   


(2)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材料四   从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呈现出来。借鉴1933年苏联的做法,中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善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2019-04-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平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类别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77.622.4
1997年25.538.117.918.5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D.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10 . 据统计,截止到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35.6%,其中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这一变化反映出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就业岗位
C.国企改革的深化推动城市所有制变革
D.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