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住房是民生福祉的基础。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解决住房“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随着知青大量回城,政府长期实行低租金,抑制购房的意愿,企业没有资金维护现有住房,加剧了城镇住房的紧张程度。同时,住房的低流动性将职工和企业紧紧“捆”在一起,“困住”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住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1980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始允许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从福利分房到货币购房,刺激了地产商的投资热情,激发了居民的购房热情,促进了全国城镇住房供应量的快速增长,让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陈杰《中国城镇住房制度70年变迁: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意义。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农村城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据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整理

材料三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初期从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3 . 厦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履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航)成立于1984年。20世纪80年代,厦航以企业化规范运作、自主经营、民航与地方合作的创办模式开创了部、省合作的成功先例,成为中国民航体制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者,并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台湾设立办事处的航空公司。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履航实现从艰难启航到跨越腾飞。连续27年盈利,这也是我国民航业所有航空公司中最长盈利记录。“厦航式运行”也被民航局充分肯定并推广。

——《民航管理》2014年第9期

材料二   履航为促进自身发展,于2010年成功引入河北航空投资集团14.6亿元投资,还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又积极发行债券。2013年与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合作,全面推动航空产品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提供更优质的“数字航空"服务。同年7月,厦航与厦门大学就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领域展开合作。与此同时,厦航提出“推进国际化战略",2012年加入天合联盟(多家航空公司所形成的国际航空服务网络),目前已实现了航线网络对欧美澳的全覆盖。

——摘编自厦航官网《厦航大事记》


(1)你认为厦航“启航"之时,借助了厦门的哪些优势?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
(2)据材料二,试总结“厦航式运行”的经验。
(3)厦航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推动下一步发展?请简略建言。
2021-01-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有化曾经对饱受30年代大危机磨难的英国公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战后历次执政中,把公有制视为党章灵魂的工党大力推行国有化以缩小贫富差别和阶级差别。国有公司数目不多,但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垄断了全部的电力、煤炭、铁路、邮政、电信,控制了造船、飞机制造和钢铁业的大部分。1979年,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10.5%。同年,奉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保守党领袖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国有企业改革。1980年,通过《竞争法》,取消国有企业垄断权。撒切尔政府推行三个阶段的私有化,先易后难,分步推进,使国有企业由垄断行业的“看管者”向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者”过渡。

——摘编自侯珺然《试论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等

材料二   1979年7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份文件,开启了国家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7年第一季度,预算内工业企业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5%,亏损面增加40%,财政收入下降2.3%。这似乎是经济滑坡的预兆。198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普遍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4年11月初,形成了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和《公司法》为依据的、并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关于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方案(草案)》。

——摘编自汪海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进程(1979—200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二战后推行国有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其改革目标的不同。
2020-04-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三是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很明显,苏联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使苏联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斯大林模式:苏联强大与衰落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三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四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分析由“直接过渡”转向“利用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据材料三,概括《全国工业复兴法》中涉及社会保障的内容。《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4)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与罗斯福新政有何相似之处?
2020-02-0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 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二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毅仁遵循父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产,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荣毅仁表率性地将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工商界的一面旗帜。1979年2月,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从国外吸收资全,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荣毅仁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摘编自袁正、夏波《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家族在抗战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中国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表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法国 印度
原煤(亿吨) 0.66 5.1 2.6 2.4 0.5 0.3
原油(万吨) 44 26671 3788 29 15 25
发电量(亿度) 73 3887 912 449 330 51
钢(万吨) 135 8785 2733 484 865 146
水泥(万吨) 286 3872 1019 446 742 266

——根据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数据整理

材料二   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2002 12951 14.30 45179 49.87 32459 35.83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前 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状况?这种状况是怎样初步改变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
2019-12-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图一 1978年安徽省小岗               图二1983年重庆开始       图三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                       经济试点的报道               示意图     
承包责任书
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材料四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
(亿)
上网用户总教
(万)
恩格尔系数
(%)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指出占家庭总指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活水平的程度。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9 .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饶州安仁书生连少连,被一富商箫氏看中,箫家请媒人求婚,连少连不甚乐意,媒人于是劝道:“秀才终岁辛苦,所获几何?今箫女奁具万计,及早成婚,即日化穷薄为富商

——《宋代笔记小说》(第五册)

材料二: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

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这场思潮是从比较中西之民性,反思“民族”自身存在的劣根性开始的。1895年2月,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一文,首开中西“民”性比较之先。

——《论中国近代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这场思潮”是指什么?这场思潮对中国近代“民”性起着什么作用?

(4)材料四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