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下面对1978年、2000年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1978年、2000年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单位:%)
A.国有经济仍处于绝对支配地位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变化主因
C.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更趋完善D.公有非公有制经济均得到发展
2021-08-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历程
A.它的建立刺激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B.迁至重庆与严重的民族危机有关
C.成为第一家自销钢材企业是响应了中共十四大的号召
D.成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实践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2020-07-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列举新时期我国对“苏联模式”的创新和突破。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4 . 如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本图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
B.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
C.1995—199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下降
D.1998—2007年因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年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年上海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年唐山开平镇
汉阳铁厂张之洞1890年汉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

材料三   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生产葡萄酒之先河,1896年从欧洲大批引进优质葡萄苗木,创建葡萄园,酿造出中国第一批葡萄酒。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1914年“浴双麒麟”商标注册成功,公司正式对外营业,1915年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可雅)白兰地、红玖瑰葡萄酒、琼药浆和雷司令白葡萄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1956年公私合营,毛泽东指示张裕公司,大力发展葡萄与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强化销售管理,张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年利税突破2亿大关。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张裕葡萄酒公司发展变化的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9-09-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的汽车振动大、噪声大、效率低。欧美主流文化阶层将汽车看成是暴发户象征。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导致汽车成本居高不下,成了名副其实的富人玩具。1913年,福特公司底特律工厂投产,福特给员工制定日薪不低于5美元的较高工资标准,工厂安装了生产流水线,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生产,T型车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当时汽车均价在5000美元左右,但T型车降价至260美元。福特公司海外市场拓展不只是生产销售福特汽车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的传播过程。欧洲汽车制造商以生产豪华车为主,这就把低端车市场留给了T型车。1922年,福特T型车产量达18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76%。20世纪20年代中期,战后世界各地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丑陋廉价的T型车已不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927年,第15007033辆T型车走下生产线,T型车停产。

——摘编自《T型车时代福特汽车公司海外拓展初探》

材料二: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据新华网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特T型车畅销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20世纪50年代以来同仁堂历史的发展变迁。
2019-09-0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①降低积累率,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相应扩大消费基金。②缩短工业战线,主要是缩短重工业战线”;“④相应地提高消费基金,改善人民生活,除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减免农业税来增加农民收入外,在城镇提高职工工资,发放奖金和增加就业。⑤调整内外关系,使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等有更大增长,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材料①②和④⑤分别反映了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次调整,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A.都强调调整是关键,又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B.两次调整都与左倾错误有关
C.都对管理形式和分配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D.两次调整邓小平都是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
2020-07-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历史资料
1978年底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1979年安徽凤阳县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
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1992年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1997年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私营企业达96万家
1999年全国81.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建立公司制;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材料简单勾勒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做出合理解读。

2019-08-12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时把关题-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每课重点知识把关题】
9 . 不停顿的社会变动和巨大的社会进步,是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的显著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包干”联产承包制实现了农村土地的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既能保证国家的税收、征购和集体提留任务的完成,又使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王郁昭《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大包干”联产承包制产生与发展的问题》

材料二   政府给经济输入活力的方法是放松国家对大中型企业的控制。公有制不一定等于国家的直接控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两个不同的功能。中国领导人感到,在国家支配的框架内,企业应该被赋予足够的自主权,在供应、销售、资本利用、聘用和解雇、薪水、工资、资金,以及制成品价格等方面自己做决定。企业应具有法人地位,自负盈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作为一个外国学者,英国经济学家罗思义的专著《别误读中国经济》向外国读者全面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用铁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奇迹。

——何自力《解读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对<别误读中国经济>的评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企改革的相同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为例,以“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0 .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用口号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
(2)分析上述口号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3)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2019-11-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随堂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