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城市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下图是当今中国部分城市分布示意图。

观察图中的城市,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某一政策(举措)为主题,选取两组城市,并简要说明该主题。(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2 . 在学习“改革开放进程”后,某同学按照时序整理了有关内容。正确的一组是(     
A.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突破—全方位开放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突破—全方位开放—经济特区
C.农村突破—经济特区—全方位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经济特区—农村突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方位开放
3 . 截至2013年,中国直属海关共有42个,隶属海关337个,各直属海关派出办事处等机构共有149个。下表内容为改革开放后各直属海关的隶属海关空间变动状况。
时间变动状况
1979年至1991年以沿海各关隶属海关的增长为主,沿边、沿江及内陆直属海关增设较少。
1992年至
2001年入世前
仍以沿海直属海关增长最快,沿边和内陆直属海关也进步显著,但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如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等无任何变化。
2001年入世后至2012年沿边各直属海关的隶属海关增设数量不多,沿海各直属海关增设的隶属海关数量少于沿江和内陆直属海关。

这说明
A.海关机构呈现跳跃式突进发展B.海关布局从沿海到内陆逐次传导
C.国际形势对海关布局影响不大D.对外开放进程深刻影响海关增设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脉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创新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国追寻梦想的逻辑,“变者,天道也”,但托古改制、变法维新等种种改良方案都无法实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承载着历史选择和人民冀望的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伟大革命,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开辟出一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道路,用伟大创造点亮伟大梦想的明灯。

材料二   40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不改”的回答更加坚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改什么”“怎么改”的认识更加一致,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民之所望,改革所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活力充分迸发,让社会财富竞相涌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正是改革开放最本原的初心。40多年来,既坚持在立足国情中探索发展道路,又注重在放眼世界中把握时代潮流,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开放优先,以开放促改革。今日中国之开放,不只是与世界同行的自我发展,更是回击逆流、引领潮流的主动担当。

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人民日报宣言:改革开放天地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
2021-11-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对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2-1978年经济结构出现了可喜的转变,1952年工业产值只相当于农业产值的1.%,1978年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已相等,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起多管并进。

——戴逸《中国经济的千年态势与复兴之路》

材料二   我们过去三十年的改革,有两次大的推进:一次是1984年到1988年,就是20世纪80年代我们有一次大的推进;20世纪90年代又有一次大的推进。

——吴敬琏《中国怎样重启改革》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1952-1978年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结合所知识,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两次大的推进的表现。
2021-11-0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县级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江浙地区)所产丰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长江水系“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是连接内陆腹地和国际市场的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国际化程度高,在市场化为主导的企业合作、港口联盟、创新协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合作经验;长江文化异彩纷呈,自古以来开放进取,主动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辐射内陆,走向海洋;改革开放后又率先实现从封闭型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至今日,长江流域仍然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将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

——摘编自郁鸿胜《贯通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有何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长三角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江流域的独特优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2021-09-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上海的两次“开放”近代以来,上海先后经历了两次“开放”,城市地位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

材料一   开埠后不久,时人观察到:“(上海)适介南北之中,最为冲要,故贸易兴旺,非他处所能埒(等同)。”“民生日盛,生计日繁,金山银穴,区区草县,名震天下。”五十年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平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1850年,上海的出口商品中,蚕丝占51%,茶叶占46%;1860年,蚕丝占66%,茶叶占28%。1892年,英国驻沪领事指出:在中国向外开放后的许多年来,对外国出口的商品几乎只有丝茶两种。

——引自周武《边缘缔造中心: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转变为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但因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长期形成的对外贸易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70年代后期,党中央提出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说:“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上海由此迎来了又一次开放的大潮。

年份上海开放大事记
1978上海开辟至澳大利亚远洋运输航线,打破了我国集装箱运输零的记录。
1980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
1990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001中央提出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006上海港成为世界最大的货运港口。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成为展示中国发展巨变和深化国际合作的平台。
2013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2018上海推出“扩大开放100条”;首届进口博览会开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开埠给上海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上海第二次开放的背景和成果。
(3)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两次的“开放”?
2021-08-13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练(选择性必修2)-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8 . 下列有关对外开放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其原则是平等互利
②其具体开端是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
③其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④其实质是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落后层面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 .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过去享有盛誉的武汉海关,开辟了可以直航国外的武汉、黄石两个港口。1982年,湖北省汽车集团公司与美国俄亥俄州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经营湖北派克密封件厂,实现了湖北外商投资企业零的突破。1983年,武汉柴油机厂为学习西方先进管理企业经验,聘请联邦德国专家格里希担任厂长,开创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先河。这些举措反映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0 . 下表是21世纪初我国进出口总额图表,它直接反映了我国
A.国企改革成效显著B.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C.对外贸易持续发展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