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其他对外开放形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城市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依据上面图文资料,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宋代都城出现的新特点。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它把人类推入“蒸汽时代”。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城市工业之母”,而马克思则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以下两图和文字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风貌。

(2)根据材料二,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对伦敦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材料三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

沿海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2001年2003年2005年
上海4950.846180.749154.19
大连933.121254.662152.23
天津1826.272172.043697.62
青岛700.75910.062695.82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对外开放卷》

(4)依据上表指出上海等沿海城市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2018-03-1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商业贸易与经济发展

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人自为战”,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观念的转变,商人队伍的壮大,商业竞争的激烈,以致在商业战线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喧闹局面,终于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商业革命”,正是在这场“商业革命”中,全国各地相继崛起了不少商人群体。

——摘编自杨涌泉《中国十大商帮探秘》


(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提取上述图文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说明这一观点。

1801~1850年英国外贸额增加了6倍,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英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向英国这个“世界工厂”“殖民帝国”提供原料和粮食的附庸地。

——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932年的工业生产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了46%,德国下降了47%。国际贸易总价值减少65%以上。为摆脱危机,各国起初“各自求生”,采取“以邻为壑”的措施与政策。1931年11月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美国国会也于1930年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税率的关税法《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实际平均税率达53.2%。国际贸易体系在各区域贸易集团圈和各国关税壁垒的作用下,处于割裂与封闭状态。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20世纪30年代国际贸易额大幅减少的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若干大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4年中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8年中国加入20国集团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趋势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2019-12-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9年高三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浦东开放之初,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说“上海的任务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它是中国与世界的对话者,何谓对话,就是交流”。“要站在地球仪旁来思考浦东的开发”。这一讲话的主要依据是
A.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B.特区建设的经验教训
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时期的开放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当然这种开放是有限的。种种迹象表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包括康熙这样的明君,对于当时世界的大势,对于发展外贸与正在崛起的西方各国展开商业竞争,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传统的内陆文明与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处处以防范为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加以提防。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整理

材料二“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雍正、乾隆两朝为例,说明清王朝实行“有限开放”的具体表现。
(2)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逐步对外开放的史实。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自贸区建立的时代意义。
2020-07-2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代以来,中国从自我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72年,康熙帝批准:“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孥问治罪。”1759年,清政府批复两广总督的奏请:“夷船到粤销货后,令其依限回国;即有行欠未清,亦应在澳门居住,将货物交行代售,下年顺搭回国。”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第一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粉国内外运销数量(19131919年)(单位:万担)

年份进口出口出超(+)入超(—)
1913259.6811.95247.73
191517.7419.66+1.92
191767.8879.80+11.92
191927.13269.43+242.30

——引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

材料三   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推行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面粉的进出口量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简述这一时期中国面粉业等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2021-04-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非高考班)试题
6 . 海洋占据着地球三分之二的面积,其地位举足轻重,无论对于人类还是国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增长55%比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
(2)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上海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在1685年设立关税,1753年分为进口税、出口税、附加税、船钞、赠品等。鸦片战争后关税制度形成和发展,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使进出口税率比过去实征税率有很大降低,1858年《天津条约》使得税率进一步降低。咸丰八年《天津条约》第二十六款,确认值百抽五的税率为税则的“公平”标准。据此,英、法、美等国在上海与清延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新订税则明确承认以值百抽五率作为计算各种从量税率的统一标准。

——摘编自吴兆莘《中国税制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外贸政策属于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实行全面保护关税政策。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税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条例》,规定自1951年5月6日起,凡经准许进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货物,均应按照我国海关法即海关进出口税则,由海关机关征收进口税和出口税,该税法一直实施到1985年,是我国税法税制的革命性变革。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入世以来关税制度建设情况》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原有的关税制度进行了改革,1985年至1991年,由“全面保护”向“有区别地保护”转变。1992年以后,适度开放与适度保护结合进口关税,启动了大幅度的自主降税进程,截至2001年入世前,关税总水平由43.2%降至15.3%,降幅达65%。2001年以来,我国按照入世承诺逐年下调进口关税,截至2010年,入世降税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由入世前的15.3%进一步降至9.8%,降幅达36%。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入世以来关税制度建设情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关税制度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全面保护关税政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在鸦片战争后和改革开放后关税制度变化的不同点。
2020-07-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40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国外一位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为什么它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2)1978年,农村经济改革经历了“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三个阶段,其中“分田单干”指的是什么?有什么进步意义?
(3)40年来的对外开放,推动了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请以80、90年代对外开放的措施加以说明。
(4)以1992年为界,改革开放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请指出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2019-04-3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材料五   “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5)材料五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重大举措。

2019-06-1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时候我去广西火车站坐车,车站上就挂着大幅标语,写着‘坚决抵制来自广东的资本主义倾向’”。郭华雄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认为搞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有很多名词,如“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一开始,特区的建设只是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珠海景山路的左边是特区,下边就不是了,它的区域最开始只有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10平方公里,最后才慢慢扩展到整个珠海。”

—《“珠海经济特区好”》

材料二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

—摘编自《影响中国之60大事件: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材料三从浦东的地区增加值指数可知,若以1990年为100,2001年至2006年增加值指数由735.5提高到1492.2,增加值指数翻了一番。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数由589.1上升至1187.6,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由1259.6上升到2591。全区财政收入由144亿元增至587.49亿元,年均增长32.47%。内外贸易增长迅猛,外向型经济层次全面提升。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由297.83亿美元提高到1073.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22%。

—周轶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7年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何认识?

(2)材料二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怎样的发展历程?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浦东地区的什么变化?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