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其他对外开放形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视察上海时的谈话》(1991年1月28日―2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特区”涉及哪几个省?与材料一青岛、大连一并开放的江苏省港口城市是哪两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浦东开发的主要目标。结合材料三指出,浦东开发开放有何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8-07-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 . 清代以来,中国从自我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72年,康熙帝批准:“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孥问治罪。”

1759年,清政府批复两广总督的奏请:“夷船到粤销货后,令其依限回国;即有行欠未清,亦应在澳门居住,将货物交行代售,下年顺搭回国。”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

材料二近代中国面粉国内外运销数量(1913—1919)单位:万担

年份进口出口出超(+)入超(-)
1913259.6811.95-247.73
191517.7419.66+1.92
191767.8879.80+11.92
191927.13269.43+242.30

—引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

材料三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荣毅仁等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推行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该政策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面粉的进出口量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简述这一时期中国面粉业等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的两图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改革?这一变革有什么深刻的历史意义?

2018-06-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改革,是人类智慧所能做到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是对时代先行者勇气与智慧的双重考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上台时,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甚至会盟都不要秦参加。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宣布“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样,商鞅来到秦国。……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变法开始,这期间一切变法措施都由秦孝公推行。到公元前356年,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商鞅立即实施大规模的改革。

—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二1831年3月1日,由辉格党人控制的格雷内阁向议会提交了以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为核心内容的议会改革方案,拉开了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序幕。下表出示的是该方案在议会最终得以通过的大致过程。

时间重大事件
1831年3月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
1831年4月~6月格雷内阁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改革方案在辉格党占绝对优势的新议会下院顺利通过。
1831年10月以土地贵族与国教神职人员为主的上院以41票多数否决方案。
1831年12月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改革方案,并提交上院。
1832年5月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
1832年6月议会改革方案终获上院表决通过。


(据《英国议会改革研究:从1789到1832》)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事

(据李正图《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结合国内外形势,概括说明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

2018-06-14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长寿中学2017-2018下学期高2019届第三学期月考试历史试题

4 . 城市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依据上面图文资料,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宋代都城出现的新特点。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它把人类推入“蒸汽时代”。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城市工业之母”,而马克思则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以下两图和文字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风貌。

(2)根据材料二,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对伦敦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材料三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

沿海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2001年2003年2005年
上海4950.846180.749154.19
大连933.121254.662152.23
天津1826.272172.043697.62
青岛700.75910.062695.82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对外开放卷》

(4)依据上表指出上海等沿海城市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2018-03-1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局部)》

材料三近代以来,中国曾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却踏着历史的节奏,一步也没有落空,逐渐融入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福建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踏着“节奏”逐渐融入世界的。

2017-08-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必修2历史图册》

材料二长三角在经济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存在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巨大促进作用。1985—2003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288倍,年均增长率达37%,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5.46%上升到2003年的49%。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综述》

(1)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

7 . 2010年,是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的举办之年,也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上海成为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见证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请写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上海的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名称。
(3)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成此次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5)20世纪90年代,上海迎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你认为会对江苏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3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江苏省范集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8 . 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那些历史的沉淀、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的大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使长安成为各种文化展示的舞台,呈现出一派“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这是某同学学习的过程:
观察上图,获取相关信息:长安城布局左右对称,呈棋盘形状”;形成认识: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高超技术。
(1)请阅读上述材料、依照学习范例,写出你获得的信息和认识。
信息一:____请勿在此处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______请勿在此处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二:____请勿在此处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______请勿在此处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得益于运河和蒸汽机驱动的棉纺厂。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1802年发展到52家,到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曾将60年代开工兴建的第一条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工业城市的原因。

材料三 上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



(3)依据图①,指出与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概括说明图②带给当时经济领域的变化。
(4)依据图③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浦东发展的国内外因素。
2016-11-18更新 | 4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