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其他对外开放形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2021·河南郑州·一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作为我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和加工中心的上海却因限于历史的条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20世纪80年代,韩国欲把济州岛建成比香港更有竞争力的"国际自由城",日本将那霸港开辟为自贸区,泰国的谢布省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就意味着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中国面临着复杂而激烈的竞争。1991年邓小平说"那一年确定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察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

——摘编自邵雍《浦东开发开放的前前后后》

材料二   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 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浦东开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1·浙江台州·二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必修二历史图册》

材料二   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处于以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为中心城市的城镇密集地区。这一地区已形成经济总量大、城镇高度密集、城镇间联系紧密的都市连绵区,综合发展质量位于全国首位。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1)写出材料一中无锡一家著名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称。结合所学,说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所学,简述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
2021-04-23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对外开放的重大事件摘录如下:

1979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提出在广东沿海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基地,利用靠近港澳地区的优势,实行一些比较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快经济发展。

1980826日,审议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批准并公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19844月,中央决定开放14个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经济特区的部分政策。

1985年,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之后又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

199210月上海浦东新区成立,标志着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的问世。1994年颁布《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19956月,颁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011211日,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43个成员。

2004年,我国修订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拓展了中西部地区鼓励外商投资范围。

2005年和2006年,我国相继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

——摘编自隆国强主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三个阶段的阶段特征以及该阶段对外开放采取的措施。
2021-02-07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话题08周年热点
4 . 专题导读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列强的入侵使上海出现了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与此同时,上海也在欧风美雨的浸染下逐步发展。




(1)看一看     比较开埠前后和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地图,看看市区范围和行政区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想一想     有人说“一百年历史看上海。”结合上海的众多“近代中国之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议一议   上海在近代抗争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怎样的城市精神?
2021-10-1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地图册-专题探究3近代变迁看上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对谷物贸易的管制由来已久。最初的谷物法旨在通过管制主要谷物的进出口来保证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平衡。16世纪之后,随着重商主义在英国的盛行,谷物法转向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18世纪中后期,随着英国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英国由粮食的输出国变为输入国,而谷物法的性质也转变为对进口的限制。1815年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外廉价谷物的冲击,再次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小麦价格低于每夸脱80先令时,不得进口。这项贸易法令遭到了地主之外的其他各阶层的普遍反对,在18281841年进行了几次调整,直到1846年才被废除。

——摘编自黄少安、郭艳茹《对英国谷物法变革的重新解释及对现实的启示》

材料二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连年增产,为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了稳定的产品来源,对原有农产品外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客观要求也变得日益迫切。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贸易调控实施的是以计划成分为主的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体制,农产品贸易政策体制改革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并以鼓励农产品出口为主,农产品贸易出口创汇以支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功能依然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贸易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对外贸易管理体制逐渐与国际接轨,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局面。随着2001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国内深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贸易领域进一步削减关税水平、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同时,中国不断完善进口配额管理制度,对粮棉糖等重点农产品以及化肥等农资产品实行“配内低关税、配额外高关税”的管理政策;允许私营外贸企业迅速发展,除小麦继续保持90%的国营比例外,其他农产品的国营比例逐步降低。此外,国家还进一步规范进口动植物产品检验检疫标准,积极修订和调整农业法律法规,逐渐放开农业服务领域。

——摘编自《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问题挑战与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谷物法的变革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的主要发展阶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1-03-17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练0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1936年外国列强对华投资(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比)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从结构上看,经历了由第二产业规模增加,比重上升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过程。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多流向了高新技术,2017年达到了总额的27.4%。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外国列强对华投资类型和投资国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对华投资类型或投资国家产生这些特点的历史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和近代列强对华投资相比,有什么本质区别?新时期我国外资利用有何意义?
7 .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历经无数次险恶的国内外环境的磨砺,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部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空间中进行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对党的历史产生过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党史活动原有的展开路径与模式,衍生出了全新的党史发展轨迹。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材料二   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按美元折算增长近120倍。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正确的“战略选择与布局”,并分别说明其战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各项经济指标迅速增长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地位。
8 . 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民生幸福的伟大梦想,几代中国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材料二   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材料四   2003年11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之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接受采访时说:“回顾中国经济这两年的表现,我想它超出了我以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的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丰厚利润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于哪一年?有何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的第一批经济特区除深圳外还有哪些?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中,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2019高一下·全国·专题练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2019-03-25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3月28日 《每日一题》 必修2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2019·四川攀枝花·二模

10 . 材料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1992年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明确浦东的开发作为未来I0年中国发展_和对外开放的主要战略之一。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要走在前面,浦东的发展战略定位为“金融、贸易、高新技术先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升级换代。上海市政府则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浦东经济总量从199几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年均增长15.1%;财政总收入从浦东开发之初 1993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93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已超过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3万亿元。

——摘编自(美)库恩《中国3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浦东开发的战略意义。

2019-04-02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热点05习近平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之【年度热点】知识与命题深度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