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2020-09-24更新 | 213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78年,有报刊记载:“德律风初兴,已属奇技,不谓更创一奇思出乎其右者。美国有爱迭(迪)生者,其人本精格致之学,今德律风之用不独能传话,并能传字。以德律风之筒头置膜处装一笔尖,筒口说话,空气击动其膜。膜即作凹凸形,声分轻重,膜亦分轻重,笔尖亦随而轻重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德律风”在当时受到广泛追捧
B.作者没有充分了解爱迪生改良的“德律风”
C.这一报道表明无线电报已传入中国
D.大众报刊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3 . 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鄞县通志》记载浙江省鄞县(属于今天宁波市)的风俗:“放足之风,光绪中叶已渐萌芽。光复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妇女率先放足,幼者多天足,惟乡僻仍有缠足者。”这说明
A.辛亥革命加速了鄞县的妇女放足B.宁波的开放立即带动社会习俗发生变迁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鄞县妇女缠足现象绝迹D.鄞县实现了男女平等
2020-06-0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论及旗袍风尚,郑逸梅称“清代女子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年份,周锡保认为旗袍流行于1921年后,他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在当时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但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出现提供了佐证。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据此推知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市场主体户数的急剧增长
B.周锡保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流行在1921年以后较为可信
C.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
D.报刊不是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旗袍风行于1925年缺乏说服力
6 . 据史料记载“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辛亥革命以后
C.日本侵华期间
D.新中国成立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女性时尚推动社会政治运动
B.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C.崇洋媚外的社会风尚
D.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论及旗袍风尚,郑逸梅称“清代女子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年份,周锡保认为旗袍流行于1921年后,他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在当时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但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出现提供了佐证。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据此推知
A.郑逸梅的看法是个人观点,主观臆断很强,旗袍可能出现在清末
B.周锡保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流行在1921年以后较为可信
C.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
D.报刊不是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旗袍风行于1925年缺乏说服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记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这些情况
A.最早发生于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B.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
C.揭示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反映了上海近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半殖民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