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近代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社交圈子日益扩大,一般人尤其是商人为了拉拢关系网都乐于请客吃饭。上海富商在酒楼大宴宾客:“海味山珍任品题,新新楼上夕阳西。一筵破费中人产,忘却糟糠尚有妻。”这反映了(     
A.社会缺乏理性的消费观念B.上海地区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奢侈消费是城市消费的主流D.消费的目的是满足生活需要
2023-02-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取缔奇装异服办法》,对妇女衣着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如衣叉须近膝盖,短衣须着裙,女公务员禁止烫发、染指甲,禁着睡衣拖鞋上街等。这表明(     
A.国民政府实行独裁统治B.近代女性社会地位较低
C.近代中西文化观念对立D.政府试图重塑社会规范
3 . 1924年1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反映了新式交通(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C.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2022-09-0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列图片是某论文的文后参考文献,据此推测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答蓝志先书[J].新青年,第6卷第4号.
[2]胡适.美国的妇人[C]//胡适散文,(第1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39-40.
[3]江清.施之勉沈韵秋结婚谈[N].上海民国时报·妇女评论,1922-08-02
[4]革心说[N].大公报,(02)言论,1912-10-20.
[5][N].申报·自由谈,1912-10-26.

A.民国初年婚俗变革B.晚清地方志的编纂
C.民国大众传媒变迁D.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2022-08-04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安居育才卓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上海鳞爪》(1932年)载:“十几年前,只有福州路一家女子植权公司完全是女性充店员……到了目下,商号中雇用女职员的潮流已风起浪涌……也有和男店员同柜的……至南京路之女子商业银行,顾名思义,当然以女子充行员了。”由此可知(     
A.社会变迁影响女性社会生活B.西方的生活方式得到认同
C.上海金融业呈现近代化趋势D.妇女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2022-07-09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汉代除崖墓外,各类墓上均有坟丘,帝王、贵族官僚墓上的坟丘都十分高大。西汉帝陵以坟丘为中心,周围筑夯土墙垣。每墙中央开一门,构成一个陵园。园内有寝殿、便殿,因旁有庙。汉代墓室构造日趋复杂。有土坑木椁墓、石室墓、画像石墓、砖室墓、画像砖墓等。食物、衣科、各种器皿及生产工具等等,经常出现于汉墓中。汉代上自天子,下至臣民,家有丧事,亲故往往送钱帛财物以助丧,贫人与富人俱钱百,并为赙礼。

灵魂不灭观念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能祸害或保护子孙,干预人事,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人类丧葬习俗中出现了厚葬现象。“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东汉政论家王符就厚葬现象曾批判道:“虽.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明立于世,光荣著于俗。”世人在丧葬上的奢侈行为不过是打着尽孝的幌子以博取功名而已。

——摘编自郝建平《论汉代厚葬之风》等

材料二   “世俗轻愚信祸福者,畏死不惧义,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空家以送终。”“无益于奉终,无境于孝行,但作烦搅扰,伤害吏民。”厚葬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消费,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他们”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汉墓十墓九空,绝非夸张,可以说厚葬之初,也是盗墓之始。就汉代而言、厚葬与“虽有其财,而无其尊、不得逾制”的封建礼创制背道而驰,破坏尊卑之序,冲击封建治秩序。

——据王充《论衡薄葬》、班固《汉书成帝纪》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厚葬之风的表现,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厚葬现象盛行的危害。
2022-05-3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民国时期,西式溜冰传入中国后,受到国人持续关注,引发广泛讨论。既有认为这是“西洋各国加倍健强的明证”而主张效仿的观点,也有“国难当头怎可溜冰”的质疑,还有追溯我国古代溜冰历史以证明其为“我国固有”的尝试。这反映出
A.思想界出现分裂倾向B.强身健体受到国人关注
C.西方文化影响力式微D.民族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2022-05-13更新 | 445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洛神宓妃形象的演变历程,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时代文人宓妃形象
战国中后期屈原貌美、无德无礼的神女或精灵
东汉末期建安年间曹植灵慧、渴求爱情的神女
唐初李善敢于实现爱情的神女
清初蒲松龄洒脱、具有现代色彩的女性,但对其态度模棱

A.宓妃形象跌落神坛B.民众宗教信仰日益淡化
C.人性色彩逐渐增强D.折射女性地位持续提高
9 . 山西平遥古民居的院落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中间是个院子,正面是正房, 左右是东、西厢房,东、西厢房高度都比正房低,西厢房更比东厢房低。此建筑格局 主要体现了
A.重视风水的观念意识B.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C.严整和谐的儒家传统D.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
10 . 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成都茶馆最多时达到1000多家,茶馆从业者近10万人,比1931年时的茶馆数量多了近一倍,从业人数多了近9倍。由此可知,当时的成都
A.民族文化得到弘扬B.市民生活闲适安逸
C.传统经济模式稳固D.社会人口流动增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