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1 道试题
1 . 如表是晚清时期长沙各种行会重订和新订行规统计(单位:条)。该表所示现象(     
对比项道光年间咸丰年间同治年间光绪、宣统年间
重订11237
新订61540
合计72777
A.反映出长沙工商业管理公平规范B.说明长沙工商业实现近代化转型
C.显示出长沙工商业注重经营创新D.折射出传统工商业面临严峻挑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时期的山东在婚姻礼仪上基本遵循古制,仍然坚持以“六礼”为主,虽有些许变化,但仍然不出六礼之外。虽有近代知识分子和士绅举行新式婚礼,但其为数较少:如民国《临淄县志》中记载“齐俗娶妇之家,必用枣栗取早立予之意”。民国时期山东各地在婚后的一二日都有女方回娘家“送饭”的习俗。民国《茌平县志》中记载,“第一夕,妇家例送水饺,夫妇共食,然为半熟品,取生之意”:民国时期山东各地也广泛存在婚后祭祀祖先的传统。几乎各个县志中都有婚后扫墓的记载。如民国《东平县志》中载,“三日,命新妇行告庙礼”。有些地方则在婚前进行祭祖。我们可从民国《东平县志》的记载中看到,新郎在迎娶新娘前要在自己的祖先坟墓进行祭祀。《莱阳县志》中载,“男死,女得别字;间有殉者,则男家备棺,彩舆以迎,循例请旌,谓之‘烈女’:或矢志靡他,往奉翁姑,则里党敬重,谓之‘贞女’,斯则俗之美也”。

——摘编自郑开齐《传统文化的近代传承与转变——以民国山东婚俗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山东婚俗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县志的文化价值。
2022-09-0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省重点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3 . 晚清至民国初年,在通商城市,以夜生活、星期休息制度及作息定时习惯为主要标志,形成了市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公共时间”;夜生活使白天劳作、夜晚外出娱乐的方式日益流行。据此判断,这一时期通商城市(     
A.社会文明开化已经蔚然成风B.居民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提升
C.追求西式生活成为社会共识D.市民生活观念和习惯发生变化
4 . “番菜馆为外国人之大餐房,楼房器具都仿洋式,精致洁净,无过于斯,四马路海天春、一家春、一品春、杏林春皆是也。人各一肴、肴各一色,不相谋亦不相让,或一二人,或十数人,分曹据席,计客数不计席数…….向时华人鲜过问者,近则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挈眷,异味争尝,亦沾染西俗之一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西餐逐渐受部分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吃西餐成为中国饮食习俗的重要部分
2022-08-3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19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5 . 在20世纪初的上海,《时事报画报》《神州画报》等通俗刊物几乎天天出版。画报上不乏介绍西洋诸国的新事物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作品,其中手法夸张的各类漫画颇受市民喜爱。这一状况(     
A.暴露了清廷的统治危机B.提高了上海城市化水平
C.受到了清末新政的激励D.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2022-08-2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届高三8月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880年8月9日《申报》刊登的《劝捐直隶丁赈启》写道:“南中人士无一不被圣天子厚恩,直省灾黎无一非同中国赤子,此时欲为报国计,不妨先为恤灾计,忍竟不为报国计乎?”“各善堂绅士或簪缨世族,各劝心力,迅速筹募,舍此塔尖,拯彼乃溺,内以苏畿甸之民,外以壮中国之气”。这体现出当时的赈灾理念是(     
A.宣扬圣天子的皇恩浩荡B.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
C.主张赈济与报国相结合D.呼吁南方绅士的援助
7 . 遏制“舌尖上的消费”,引领消费新风尚。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年代历史时代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典时期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资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
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5世纪至15世纪中世纪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现代前期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现代时期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材料三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请回答:
(1)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经济原因。
(2)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3)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2022-06-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1906年锟记书局编写的《绘图女子修身教科书》节选画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整体或局部信息,概括时代女性形象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2-06-0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四幅图片真实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乡村的风貌。认真观察这些图片,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选择其中两幅以上图片,就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阐释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据1929年上海农村居民的回忆:“工厂开始在附近设立的时候,经营者派人到村里招工,有些人放弃农活进入工厂。后来,工厂招收女工,在这里招了许多人,于是只剩下我们这些习惯于干农活的老年人在家种田。”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B.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C.西方列强的长期侵略D.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后果
2022-06-02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一)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