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早。在鸦片战争前后“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购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这些追赶新潮的上海女性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追求新奇的潮流同样反映在男装方面。洋泾浜一隅,五方杂处,服色随时更易,商绅及其子弟、一般市民,乃至仆隶佣人中都不乏追踪时尚者。戴墨镜、口衔洋烟,无论晴雨都带把洋伞,成为官商士庶的特定时装,一时相习成风,恬不为怪。

——张敏《试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

——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1930年间的上海:到处是人潮,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在老式和新式汽车之间,在为争得人力车费而疯狂奔跑的苦力之间,冒险地挤来挤去;远处传来一阵阵清脆的打麻将牌声以及在回力球场和跑狗场里赌博的喧闹声;满街幽微地散发着甘甜而辛辣的鸦片烟气味;无数乞丐及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孩子们哀声乞讨;里弄里,家庭主妇们倒洗马桶的声音和生煤球炉子的青烟以及横跨弄堂的晾衣竹竿上挂着的“万国旗”,使里弄显得狭窄、杂乱和压抑。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   19341月,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   1945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后在日记中写到:当地老百姓衣服整洁,乡村来的妇女不穿裙,皆是天足,没有发现绅士式的男子和涂脂抹粉、洒香水、高跟鞋等摩登装束的女子,没有褴褛污秽的流浪者,在街上没有看见过面带烟容而颓唐的人。

——摘编自黄炎培《八十年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上海社会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延安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024-01-29更新 | 34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5月底,中国女学堂在上海开校招生。此后几年,尤其是在1900年后,各地纷纷捃起兴办女学的高潮。封疆大吏、各级官员、地方士绅、以及无数走出家门的闰秀共同促成了女学的极大繁荣。由此,女教师和女学生成为社会中不可愻视的新兴群体。她们不仅成为城市中被凝视的风景,有些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同时,她们不可迶免地成为各种媒介再现的对象。可以说,当近代女学初兴时,其公共性甚至大于其教育性。

——摘编自王晓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争史研究:1895-1949

材料二


注:《女学传习所开学》,《星期画报》,1906年第2期。图中女学传习所开学时,两江总督端方(1861-1911)为学生演讲。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2-17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入使得户籍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1911年,晚清政府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

——摘编自姚秀兰《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根据材料,围绕“社会变迁与户籍制度”拟定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由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传统礼教的压迫,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底端。传统社会提倡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需要缠足、无受教育权、无参政权、无婚姻自主权,要“足不出户”,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余瑶《<中国女报>对提升女性地位的呼吁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1919年末《新青年》发表《本志宣言》宣称,“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他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重塑妇女独立人格带来的不仅有空前的心灵觉醒和思想解放,而且直接推动着妇女在实践中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实际斗争,如剪发、争取教育平等、社交公开、赴法勤工俭学等一系列运动,这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妇女的意识觉醒和妇女解放的进程。

——摘编自刘红《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的出路。
2023-02-1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0年后,北京饮水卫生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技术改良改善了北京饮水状况。凿井技术的进步,使深水井逐步普及,很多人喝上了甜水。接着,基于现代设备和化学化验的自来水公司建立起来。此时,现代饮水卫生的观念尚未形成,不过,人们已从简单地以口味苦甜区分井水的好坏,发展到具备一些关于饮水的科学知识。1925 年后,北京饮水卫生进入到国家主导时期。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只是一种附带效果,而细菌理论指导的公共卫生则是一种官方的主动作为。1920年代,北京的西方医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开始应用科学细菌方法检验水质。19288月,公共卫生成为政府职责之一,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一方面积极建设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又大力普及科学饮水卫生知识。

——摘编自杜丽红《知识、权力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饮水卫生制度与观念嬗变》

(1)根据材料,分析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8 . [餐饮业与时代发展]

材料18世纪以前,西欧人很少外出就餐,绝大多数人都在家里做饭吃。

1765年,巴黎大街上一个名叫布朗热的男子开设了一家有座位的餐饮店,并称之为“餐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贵族佣人大批失业。无奈之下,他们掀起了一场餐饮业的变革。1789年,巴黎的餐馆不到百家。随着各地人员流动,越来越多的餐馆出现在巴黎街道。十年时间,餐馆数量已增长至500家,餐馆已变成王公贵族家餐桌的替代品。

19世纪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家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它们从生产单位变成了消费实体。人们开始离家工作,也在其他地方展开各类社交活动,包括饮酒吃饭等消遣项目。城市中酒店、餐馆、酒吧成倍增长,1818年发表的《伦敦一览》中评价:“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座都市能给予劳动者与中产阶级如此多的生活享受。”

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速公路不断延展,汽车快餐餐厅的拓展也紧跟其后,把守在各个高速出口附近。很快,快餐就在全美国流行起来。快餐店对产品标准进行数字化管理,任何人只要按照数据操作,都可以炸出味道统一的薯条。

——摘编自[英]威廉·席特维尔著《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


(1)根据材料,简述西方餐饮业发展的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时期,评析这一时期餐饮业的发展。
9 . 【体育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一度曾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运动如足球,拳击等,也自下而上地渗透到上流社会并逐渐成为全民共同的体育休闲方式。186312家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来规范足球运动。1888年足球联盟成立,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的合法地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英格兰从1893年的560人上升到1914年的7000人,到了19世纪末,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仅伦敦就建有6个体育馆、61个足球场和297个网球场。

——摘编自任慧明《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材料二晚清以来,随着西风东渐,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中后期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西方近代体操课程。1903年,清政府实行癸卯学制,在全国各级学堂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标志着体育在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正式产生。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推广到全国。体育课的广泛开展,增强了国民的体质,还在凝聚国力、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体育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至民国体育课程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体育观念

观念表现
强兵御侮1862年,湘军、淮军等新式军队最早引进西洋兵操,主要是英国兵操,包括列队、
刺杀、战阵与战术等。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首先引进了体育课,内容有击剑、足球、
跳栏、跳远、跳高、爬桅等项。
强种强国1891年,万木草堂规定学生的课外活动要有固定时间,课以体操。20世纪初,清
政府明确了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的规定。1908年,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所培养女子体育专门人才的学校,其他女子学校也纷纷增设体操课。
科学体育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阐述了体育的概念、作用、目的以及体育
与德育、智育的关系。1922年,李大钊呼吁政府在工人们聚居的生活场所组织建设公
园、运动场、俱乐部等设施,为工人业余文化体育提供条件。
国粹主义1919年,北京政府将“中华新武术”定为学界必学之“中国式体操”,意在抵制西方
现代体育,这遭到鲁迅等学者强烈反对。1932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失利,《大公
报》的文章指出“西式运动,中国既不暇学,亦不必学”。
民族体育20世纪30年代,以程登科为代表的体育界人士深受当时德国政治影响,他们倡
导将政治、军事、体育三者有机结合,要“全民皆兵”,人人拥有战斗技能和卫国的能
力,要利用军警权力来辅助民众实行全民体育。

——摘编自崔乐泉《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等


运用具体史实,对上述材料中所示的近代体育观念的一种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3-01-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