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据记载,1903年民主革命家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这一现象反映了
A.生活方式出现了西化的倾向B.“断发易服”现象蔓延至内地
C.革命人士对传统习俗的妥协D.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2020-11-1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蹴鞠是我国古代球类运动的一种形式。到了宋代,制球工艺有所提高,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经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或爱踢球,或爱看踢球。据《宋志·礼志》介绍,宋朝尚书省专门制定了蹴鞠仪式,并把它列进了宫廷庆典活动当中。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多处记载,当时的游春踏青、给皇上祝寿、民俗节日等活动中都有蹴鞠活动。宋代社会上有了专门靠踢球谋生的艺人,并建立了许多足球社团,社团制定有社规。宋代蹴鞠在花样翻新上比前代有所发展,形成了所谓“十踢”的基本踢法,并由之前追求射门比准转向了灵巧和控制球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兰雷、邢明非《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发展及消亡》

材料二   中国足球运动始于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各色风物纷纷涌进中国,洋人最先将足球运动引进上海。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现代中国足球运动主要在沿海侨乡和一些大城市的学校开展,在这些地方,足球社团很活跃,形成了浓郁的足球文化氛围,为近现代中国足球的辉煌注入了强劲动力。“东亚病夫”的民族隐痛,使足球运动员在球赛中表达了构建近代中国民族体质新形象的内在诉求。民国期间,中国足球日臻成熟,一举成为亚洲足坛上的“巨无霸”。1913年至1934年间,一共召开了10届远东运动会,除了在第一届中国获得亚军,在其后中国队连获9届足球冠军。

——摘编自常家树《民国足球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蹴鞠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宋代蹴鞠运动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019-07-0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河南省中原联盟高三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这说明当时
A.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
B.交通管理急需解决
C.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
D.西方科技传播快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2018-09-27更新 | 2063次组卷 | 37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百所名校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压轴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清人郑裕孚《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山西
A.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C.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