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新旧之嬗变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嬗变,引发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社会转型。

材料一   追溯极原始的电影(幻灯片)在上海最早公映的记录,乃系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及二十三日(清光绪十一年十月十五日及十七日)颜永京氏在格致书院的映演世界集锦;但这是业余性质的,而且仅偶一为之,所以发生的影响并不大。到了一九零三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开始在上海以放映电影为营业,才奠定电影放映事业的基础。

——《上海研究资料(续集)》

材料二   新式戏剧最早出现在上海舞台是19世纪的事,以外国侨民为演员而以外国名剧为蓝本。……20世纪初,一部分热衷于借戏剧以警悟世人的知识者和革命者曾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以粉墨为生涯,以当事人演当时事。1907年到1911年之间,《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黄鹤楼》等曲目,皆以反映当时政治情绪为宗旨。

——摘编自《上海掌故》

材料三   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亦屡挫于外敌……有识者则已幡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市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中国小说史略》


(1)材料三中的“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是指什么?其目的为何?
(2)材料反映了哪些“新旧嬗变”?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上述材料表现的“新旧嬗变”?
2020-10-13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2 . 旗袍的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专有穿的长袍。1644年,清军入关,统治者力图用满族服饰来同化汉人……1929年,民国政府将旗袍定为国家礼服之一,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良,进入千家万户。30年代,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彰显“民国范”……40年代初《申报》报道“在这国难深重的今日,正应节约救难,提倡穿旧衣运动……”1943年宋美龄访美寻期间,身穿一袭黑色缎面旗袍,言谈举止优雅大方,被推选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旗袍为赢得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年后由于对革命的狂热和来自解放区女干部服的影响,旗袍走向衰落,50年代末开始旗袍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代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2011年,旗袍手工制作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女性的象征,而此时距离旗袍诞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四百多年。

——摘引自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例举旗袍演变所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说说影响旗袍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说你对旗袍演变的认识。
2020-06-0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她”字背后的故事

在西方众多语言中,区分男女性别的历史由来已久。以英语为例,表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词的符号“she”,大约形成于12—13世纪。在东方的中国和日本,表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她”和“彼女”(かのじょ),则产生的历史都很短。“彼女”在日本流行开来不过120年左右的时间,而“她”字在中国的现代认同史,总共也还不到90年。

1823年,第一个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该书译He、She、It分别为“他男”、“他女”和“他物”。1878年,广州人郭赞生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一书,就在“伊”字的女性专用限定方面,迈出了具有创造性的一步。书中不仅多次自觉地将“伊”与“他”在性别上加以区分使用,明确译He、Him为“他”,译She、Her为“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版于香港。

从1917年起,在《新青年》的编辑圈内部,在怎样对待西方的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以及如何翻译“She”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回避的积极态度和勇敢的创新精神,刘半农等人最早提出了创一个“她”字的建议,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她”字存废问题的激烈争论……。1924年前后,一些重要的文学家、教育家和学者对“她”字的自觉选择与实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如胡适,从1922年起就已经开始使用“她”字,此后两三年间,虽有时仍然使用“伊”字,但“她”字的使用显然逐渐增多;鲁迅,1924年在小说《祝福》中开始自觉使用“她”字取代“伊”字。

虽然,女权运动者对“她”字的政治性抗议还在继续,如1929年创刊、影响很大的《妇女共鸣》杂志,就始终拒绝使用“她”字,认为该字的构造去掉了“人”字旁,是不把妇女当人看,是对妇女人格的公然侮辱,因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将坚持把“伊”字使用到底的态度。但也有人认为,“他”、“她”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1932年5月,当时的教育部下令全国通行《国音常用字汇》,为“她”字敲下了定音之槌,“她”由知识界的自觉选择,获得了官方的首肯。

——节选自黄兴涛(中国人大史学专家)《“她”字的文化史》


问题
(1)东西方在女性代词产生的时代差异上,可能激发你怎样的历史联想?
(2)“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如何理解“她”字背后的故事?
2020-04-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教育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4 . 一份调查问卷

1927年6月,潘光旦先生在上海某报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提出关于家庭结构、婚姻、子女的若干问题,共收回问卷317份。有效问卷中受访人的性别和职业分布:男性受访人226人,其中有学生105人,教育者26人,学问者10人,会计10人,银行业10人,其他职业都10人以下。女性受访人有44人,其中有学生17人,教育者12人,其他职业较少,有许多自己无法辨别职业。

部分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摘编自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


问题
(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2019-11-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6年高三5月质量监控(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教育背后
阅读《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表》,回答问题

《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
国学修身、读经讲经修身
社会科学国文、历史、法制及理财、外国语国文、外国语、历史、法制经济
自然科学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
体育与艺术图画、体操图画、唱歌、体操
劳动技术男子加农业、女子加家事、园艺、缝纫。


(1)根据材料,你认为与清末相比民国初年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2)简要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历史原因。
2019-11-06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6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6 . 竹枝词里的北京

1909年,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过《京华百二竹枝词》,用咏叹画出了首善之区的社会面面观。

其咏女学生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其咏报馆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注:《中央》《大同》均当时报纸名称)

其咏刑场曰:当年弃市任观刑,今日行刑场筑成。新旧两般都有意,一教警众一文明。

其咏银行曰:但于国计民生便,善法何嫌仿外洋。储蓄交通均有益,巍然开设几银行。

其咏纸烟曰:贫富人人抽纸烟,每天至少几铜元。兰花潮味香无比,冷落当年万宝全。

其咏打球房曰:韩家潭里好排场,谁说高楼让外洋。请向报端看广告,北京初创打球房。

其咏前门外陕西巷饭店曰:莱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其咏马路曰:一平马路真如砥,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静,从今不见破骡车。

其咏新式衣裳曰: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


问题
(1)该竹枝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如何?
(2)材料所述的竹枝词中,描述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竹枝词里的北京社会”的?
2019-11-0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6年高三5月质量监控(三模)历史试题
7 . 巨变背后

当时……对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为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要依据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问题
(1)概括材料作者对“当时”种种变化的态度。
(2)试分析“当时”社会习俗和人们心态巨变的历史原因
8 . (二)火车与近代中国

材料一:前日,吴淞至江湾之火车,正驶行时,中途陡遇男妇老稚八、九百人前来拦阻。诘其故,称因前日机车中之火星飞入该处附近之草屋上,致兆焚如也。①

——《申报》(光绪二年九月初七)

材料二:天津来信云创办铁路一届,朝廷业已允准,由大沽至天津,先行试办……。

其火车式样,前一乘为机器车,由是而下,或乘人或装货,极之一二乘,均可拖带,将来逐

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上与下利赖无算,窃不禁拭目俟之矣。②

——《点石斋画报》(光绪十年七月)

材料三: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③

——郑观应《盛世危言》


问题:
1. 上述材料中的划线部分属于历史叙事的是________;属于历史评价的是________;两者兼而有之的是________。
2. 材料一中的民众对于火车的态度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的作者对于火车的态度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的作者对于火车等新事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 综合上述材料,试说明当时的人对火车等新事物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2019-10-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高三考试研究测试历史试题
9 . 辫子与历史

材料一:“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辩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陆文灿《流亡之孙公》

材料二: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

——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

材料三: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法令》

材料四:1912年2月19日的《申报》载,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山东都督周自济派宣传员到昌邑,宣传新政,劝导剪辫,激起民变,宣传员和无辫者27人被杀。

材料五: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儒辜鸿铭》


问题:
(1)推测孙中山是何时剪辫子的,他为何要剪辫子?
(2)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何政治意图?
(3)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是指什么?

(4)基于上述材料,你是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
10 .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列4幅图片反映了近代上海开埠后,诸多方面的变局。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① 公共租界市政厅全景② 商务印书馆发行所
③ 欧洲式的煤气路灯④ 上海石库门建筑

请回答:
(1)请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字数不超过15字。
(2)围绕拟定的主题,联系图片提供的具体史实,叙述近代上海开埠后的诸多变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