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易帜换服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周武灵王胡服改制、满清对旗装的推广等,但改变最为深远的易帜换服,非近代辛亥革命时期莫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革命者队伍中,孙中山先生年轻时期就坚决与封建服饰断裂,1895年的广州起义,孙中山与其他革命者一起流亡日本,到达日本后剪掉一头长发,脱去长袍。在孙中山的影响策动下,革命者纷纷断发易服。民国政府建立后,出台了民国新服饰穿着要点,以体现平等博爱的三民主义为基础,学习西方服饰的简便原则,以西式服装为主。……早在清末新政时期立宪派就推行易服运动,但所易之服多为外货西装,导致利权外失,提倡土布西服,也不得要领,最后不了了之,惟中山装的出现,用土布也可以制得精美,使易服与提倡国货得以兼得,故政府大力推行国货中山装。

——摘编自勾爱玲、张朝阳《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

材料二  中山装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还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载体。西装贴身、干练的风格体现了个性的解放,其秉持的平等观念取代了封建等级观念,中山装移植了这种风格和精神,使人耳目一新。此外,标准中山装的前幅衬的结构工艺、袖子的造型及裁剪方法均与西装相同。中山装上三颗纽扣、五颗门襟钮等设计可以看出对于符合天数“三、五”的钟爱。中山装对襟的设计体现了华人礼服中特有的东方文化精神,以及对称均衡的审美意趣。

——摘编自罗义《身体·国家·认同:民国中山装的文化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得以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山装所蕴含的“中”、“西”含义。并谈一谈中山装文化对于构建中国文化认同的启示。
2021-11-0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早。在鸦片战争前后“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购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这些追赶新潮的上海女性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追求新奇的潮流同样反映在男装方面。洋泾浜一隅,五方杂处,服色随时更易,商绅及其子弟、一般市民,乃至仆隶佣人中都不乏追踪时尚者。戴墨镜、口衔洋烟,无论晴雨都带把洋伞,成为官商士庶的特定时装,一时相习成风,恬不为怪。

——张敏《试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

——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20-30年代,丹日美中四国农民家庭费用分配百分比(%)

食物

房租

衣服

燃料

杂项

丹麦

33.0

10.3

56.7

日本

42.8

3.1

9.5

5.5

39.1

美国

41.2

12.5

14.7

5.3

26.3

中国

58.9

5.3

7.3

12.3

16.2

资料来源: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会学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民家庭消费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1980年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吃、穿、住(生存型消费)

发展享受型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讯

家庭设备

文教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

农民

各项

消费

支出

占比

1980

61.78%

12.33%

13.87%

0.37%

2.53%

5.12%

2.10%

1.97%

87.98%

12.02%

1985

57.78%

9.70%

18.24%

1.76%

5.10%

3.91%

2.43%

1.13%

1990

58.81%

7.77%

17.35%

1.44%

5.29%

5.37%

3.25%

0.74%

1995

58.62%

6.85%

13.90%

2.58%

5.23%

7.81%

3.24%

1.76%

2000

49.13%

5.75%

15.47%

5.57%

4.51%

11.18%

5.25%

3.14%

70.35%

29.65%

2005

45.48%

5.82%

14.49%

9.59%

4.36%

11.56%

6.58%

2.13%

2010

41.09%

6.02%

19.06%

10.52%

5.34%

8.37%

7.44%

2.15%

2015

33.05%

5.96%

20.88%

12.61%

5.92%

10.51%

9.17%

1.89%

——王小华等《习惯形成与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验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0年以来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并简析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近代以来农民消费变化的启示
2022-12-07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由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传统礼教的压迫,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底端。传统社会提倡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需要缠足、无受教育权、无参政权、无婚姻自主权,要“足不出户”,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余瑶《<中国女报>对提升女性地位的呼吁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1919年末《新青年》发表《本志宣言》宣称,“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他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重塑妇女独立人格带来的不仅有空前的心灵觉醒和思想解放,而且直接推动着妇女在实践中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实际斗争,如剪发、争取教育平等、社交公开、赴法勤工俭学等一系列运动,这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妇女的意识觉醒和妇女解放的进程。

——摘编自刘红《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的出路。
2023-02-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坊统一以鼓声为准,由坊正负责坊门的启闭,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处罚。夜晚,全城街道实行严格宵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居民被固定在坊内的封闭空间里,不得破坏坊墙。唐代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市署官吏系统,对市场进行管理。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时期出现侵街现象,临街设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摘编自张春兰《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   从现在研究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列强所选择的通商城市和租界,还是清政府所选择的优先发展的工业城市,其目光皆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点上,且主要是沿海和沿江城市,内陆地区及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被清政府的官员和外国侵略者所忽视。城市社会的变迁固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城市社会的复杂和混乱,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更是相当低下。近代城市空间出现新城、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同时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管理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城市化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指出影响晚清城市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史为鉴的角度谈谈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
2022-02-17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化势和魅力,但是也都有着自家的不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体开始走向创新之略。中国的服设计师们不但继承了传统装造型的简洁流杨、宽松逸的特点,而且还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的特点,故而新设计的服体变得更有美感、更加贴近身体。当时在“西风东渐”影响下,中西合的服饰或纯中式的服饰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中山装”一度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而“服饰”则被公认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中国服饰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弊端。如今,服饰复兴,汉服热兴。服装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东方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运用,甚至在国际服饰文化平台制起一股迷人的东方风。

——摘编自应品洁《浅谈中西方服饰设计的异同》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创新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方风回归的理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远离职场的竞争。而在实际上,19世纪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妇女进入教师、护士、职员等行业,也有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参与投资和经营活动:投资运河、铁路、海运业、政府债券、银行保险、经营商业和工业企业等。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以保证妇女独立经营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英国妇女拥有独立财产权的开始。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经营活动规模和数量虽然很有限,但它不仅发挥了在英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影响力,由此推动了社会向两性平等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014月,《中外日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拟上海女学会说》文章,作者认为身为女性“有改革之责,发言之权”“中国之积弱由于女权之放失,女权之放失由于女学之式微”“倡兴的'女学',不只是为了‘强国’,还为了争取‘女权’。女学者,全国文明之母;女权者,万权之元素”。1904年,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女子吕碧城诗文,她继续提倡女学和女权,认为倡办女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女子“助国家之公益”。还在于“激发个人之权利".

——李长莉《晚清知识女性的“新妇女观”》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角色变化,概括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这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初兴时期“新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妇女解放的认识。
2021-11-09更新 | 16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1)谈谈你对古代官话发展演变的认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推断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的构成因素。
9 . 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娶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在民国时期人们婚姻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摘编自刘超《青年婚恋观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

(一)1949—1978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

(二)1978—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

——据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


(1)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婚恋观变迁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婚姻观念在近代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子女的婚姻必须由家长决定,没有感情基础的男女被“父母之命”强行捆绑在一起,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近代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思想也传入了中国,大量介绍西方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婚姻制度的刊物出现,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传统婚姻的弊端,也纷纷将西方的婚姻观念引入中国。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兴办的企业和本民族资产阶级工厂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在自然经济解体后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工厂,不再一味依赖父母。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众多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允许女子提出离婚。女子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女性身份地位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提高。1930年民国政府颁布了《民法亲属编》中针对旧式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规定作出更正,制定一些旨在保护妇女权益的规定。

——摘编自任燕《浅谈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迁及原因》

材料二   1950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的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我的生活我主宰”,60年,女性的脚步何其匆匆。但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女性心中始终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信念——渴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摘编自《60年中国婚姻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女性对婚姻自由追求的认识。
2021-05-17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