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早。在鸦片战争前后“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购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这些追赶新潮的上海女性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追求新奇的潮流同样反映在男装方面。洋泾浜一隅,五方杂处,服色随时更易,商绅及其子弟、一般市民,乃至仆隶佣人中都不乏追踪时尚者。戴墨镜、口衔洋烟,无论晴雨都带把洋伞,成为官商士庶的特定时装,一时相习成风,恬不为怪。

——张敏《试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

——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时期的山东在婚姻礼仪上基本遵循古制,仍然坚持以“六礼”为主,虽有些许变化,但仍然不出六礼之外。虽有近代知识分子和士绅举行新式婚礼,但其为数较少:如民国《临淄县志》中记载“齐俗娶妇之家,必用枣栗取早立予之意”。民国时期山东各地在婚后的一二日都有女方回娘家“送饭”的习俗。民国《茌平县志》中记载,“第一夕,妇家例送水饺,夫妇共食,然为半熟品,取生之意”:民国时期山东各地也广泛存在婚后祭祀祖先的传统。几乎各个县志中都有婚后扫墓的记载。如民国《东平县志》中载,“三日,命新妇行告庙礼”。有些地方则在婚前进行祭祖。我们可从民国《东平县志》的记载中看到,新郎在迎娶新娘前要在自己的祖先坟墓进行祭祀。《莱阳县志》中载,“男死,女得别字;间有殉者,则男家备棺,彩舆以迎,循例请旌,谓之‘烈女’:或矢志靡他,往奉翁姑,则里党敬重,谓之‘贞女’,斯则俗之美也”。

——摘编自郑开齐《传统文化的近代传承与转变——以民国山东婚俗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山东婚俗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县志的文化价值。
2022-09-0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省重点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3 . 民国女性服饰的变迁

材料一   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建立民国。社会风气开化,上衣下裙和上衣下裤成为女子的时兴装束,裤装大受女性青睐,裤装外穿不分阶层,行动方便,合乎潮流。1919年之后,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的重要性。以旗袍的变化为例,受欧美服饰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中叶以后,宽大的旗袍开始收腰,长度缩短。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尺丝寸缕也变的非常昂贵。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侈,力求节俭。

——摘编自赵燕《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特点探析》

材料二   民国政府在1916年与1928年分别颁布了《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与《禁止妇女缠足条例》,将摒弃陋俗事象上升到国家意志通过法律方式极力反对裹足,强制制止摧残妇女的裹脚鞋、弓鞋。《遂安县志》(1930年铅印本)中记载:“放足之风,近始渐盛,城市幼女多天足,惟乡僻仍多缠足者。”随之兴起对天足及对人体自然形态美的追求,西式塑胸内衣逐渐也在城市推广,新的服饰文明风尚逐渐在城市妇女中流行。《磁县县志》(1941年)记载:“富者探亲戚时,下更加扎裙子。虽扎短衣,务求宽大肥裕。男女贫者,只著短衣,富者除短衣外,夏有大衫,冬又有大袍、马褂。”可见,这些地方志从服装式样、服饰面料、色彩等全方面阐释了当时女性服装的传统造型在民间仍为主流形式。教会学校在清末的创办带来了一些外来文明与时尚风俗的思想观念,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等也给国内带来全新的学识视野。

——摘编自崔荣荣,牛犁《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因素。
2021-12-17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洁”是个古老的词汇,《韩非子》中有“辨察于辞,清洁于货”的说法,这里的“清洁”是指不贪污财货。汉代以后,“清洁”一词出现的频率日渐增多,如“在仕清洁自守”、“母以清洁闻,奈何受此污辱”等记载在史籍中相当常见。

材料二   近代卫生防疫视野下的清洁观念是在西方文明影响下形成的。最初刺激国人思考的一方面是租界的卫生实践及租界与华界在城市卫生面貌上的鲜明对比;另一方面也是洋人对中国不洁的描述与批评。甲午战争后,相当多的精英痛感国家的衰败实源于种族的辱弱,所以“强国必先强种”,而要强种,则必须学习西方和日本,讲究卫生之道。精英们日渐将西方的卫生知识和观念消化到自己论述之中,清洁逐渐被赋予重要意义,成为摆脱民族危亡的举措中的重要一环。

材料三   与时人清洁观念变化相伴随的是,有关清洁的举措逐渐成为国家的行政职责。开浚市河、限葬棺木、远建厕所、多开浴室成为了国家日常的行政职责。在上海,设置了专司垃圾清运的清洁局。湖南也创设了保卫局,其章程规定:“道路污秽,沟渠淤塞,应告局中,饬司事者照章办理;凡卖饮食物,质已腐败或者伪造者,应行禁止。”虽然,政府开展的城市清洁管理改革推行状况具有不平衡性,但随着国人清洁卫生观念的变化,其落实和推广似乎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均摘编自余新忠《防疫·卫生行政·身体控制-晚清清洁观念与行为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清洁”一词含义的不同,并分析近代“清洁”含义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城市清洁管理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2022-01-3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