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6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2021-07-08更新 | 4296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2021·湖北·高考真题
真题
2 . [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材料二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1-10-07更新 | 1919次组卷 | 16卷引用:专题07 背景、原因类主观题-【大题小卷】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大题限时集训 (新高考专用)
3 . 中国古代的消费观念。

材料一   春末社会大动乱及楚汉战争之后,天下残破,经济凋敝,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殷富,一时奢风盛起。西汉末年,奢侈之风愈为炽烈,汉成帝在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六月颁布的诏书中指出,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奢侈远像,务广第宅,治园池,多畜奴婢,被服绮榖,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理过制,吏民慕效,浸以成俗”。

——摘编自王子今著《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材料二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达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传统以俭朴为主的消费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嘉靖以来,在中心城市和豪门富室的影响下,奢靡风气迅猛传播;地位低下的奴仆,隶卒,以奢靡互争雄长,僭礼逾分而无所畏惮;不少普通百姓的妻子都穿戴上了命妇(受有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的服饰;地处北方边境地区的宁夏,虽然社会经济比较落后,衣服,饮食也是大力追求华丽奢靡,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

——摘编自王天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奢侈之风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抑奢”思想。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清代,冰嬉是大型宫廷冰上活动的统称,每至冬日,皇帝亲自阅视大规模冰上射箭和冰嬉表演。满族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善于北方冰雪条件下的骑射、滑雪冰等,逐渐强大后入主中原、一统中国。乾隆帝曾言:“冰嬉盖以肄武习劳,隐寓练戎之意,不徒供岁时娱玩也。”可以说清代的冰嬉属于一种军事体育的性质。冰嬉仅供皇家娱乐,不允许民间观赏,后随清政府国力日衰而中断……

——摘编自叶榕《弋射、马术、蹴鞠……传统艺术中的竞技与体育》

材料二   溜冰新潮是在清末中西方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的……溜冰打破长幼、男女尊卑界限,向所有人开放了一个转向自由、平等、共情、共融的文化秩序。在国势衰弱的背景下,“体格落后的民族”与善于溜冰的西洋各国进行对比,溜冰与否成为民族兴衰的“明证”,被社会精英看做“保国保种”的途径。1922年北洋政府将滑冰(溜冰)等现代体育项目陆续纳入体育课程。“身体——国家”的身体观实则是儒家“修身——治国”的身体观的转译,个人与家国观念从儒家转向了近代民族主义,溜冰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推进了民众日常生活,逐步形成了国家、社会精英与民众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秩序和现代国家建构的文化实践。

——摘编自杨宇菲、张小军《文化共融: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初期与晚清民国时期冰上活动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时期溜冰新潮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官学教育的内容合称为“六艺”。其中“乐”、“射”和“御”作为贵族的体育课,带有明显的军事和教化目的。春秋以后,各国为增强战斗力,不仅鼓励广大庶民参与兵役,而且加强了对士兵的军事训练。如魏国吴起常用负重跑、跳来锻炼士兵体能,将“魏武卒”打造成了精锐之师。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民间体育活动逐渐兴起,如齐国的蹴鞠、杂耍等。此外,养生体育也得到发展,形成“养神”和“养形”两大派别。

——摘编自李世华《中国古代体育简史》等

材料二   军国民体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其内容是效仿德日的军国教育,在新式军队和近代学堂中推行西方“兵式体操”,同时倡导尚武精神,渐而推广至普通民众,以达强国保种之目的。1906年学部尚书荣庆将军国民体育引向深入,使“兵式体操”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进一步推展。

——摘编自律海涛《中国近代军国民体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三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形式的运动会陆续在中国出现。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的个人意识逐渐觉醒,更加重视身体教育在实现个人幸福与发展上的重要意义。五四运动前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传入中国,其“个性自由发展”的主张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育人为目的的身体教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

——摘编自王勃然等《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体育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晚清民国时期的体育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022-05-30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蒋村是散布在钱塘江沿岸冲积平原上的许多村庄之一。农人忙着耕耘、播种、收获;女人得纺织缝补;商人忙着买卖;工匠忙着制作精巧的成品;读书人则高声朗诵,默记四书五经,然后参加科举。敬老怜贫、忠信笃敬被认为是善行;重利盘剥、奸诈谎骗则列为罪行。商业往来上讲究一诺千金,欺诈的人必然受亲朋成友一致的唾弃。读书人和绅士参加排难解纷,还与邻村的士绅成立组织,共同解决纠纷。这就是我的童年的环境。

——摘编自蒋梦麟《西潮》

材料二   1886年,从美国归来时,他发现蒋村“简直变得面目全非”:“中学时代的摇橹的渡船已经不见”“由小火轮渡过钱塘江,只花二十分钟”;村里种田的人很缺乏,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年轻的一代都上学堂了,很多男孩子跑到上海工厂或机械公司当学徒。他深刻地意识到,西潮“破坏了蒋村以及其他村庄的和平和安宁,最后终于震撼了全中国”。

——摘编自朱小田《日常史所谓“地方”——由蒋梦麟曾经的日常世界展开》


(1)据材料一,概括蒋梦麟成长环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蒋村遭到“破坏”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022-05-13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江百炼《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
2022-01-24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华师附中省实广雅深中四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民初,上海滩老虎灶(又称“茶水炉子”)屈指可数,生意平淡。那时没有热水瓶,无法保存开水,附近店铺伙计来回泡茶不方便。20世纪20年代初,德商礼和洋行将西方发明的真空瓶加以改进,制成热水瓶,在上海最豪华的永安先施公司上柜出售,爱赶时髦的上海人与老虎灶茶馆开始争购这种新鲜玩意。由于军阀混战,日军侵华,渐江乡民来上海避难者纷涌等原因,老虎灶的生意渐渐兴旺起来,特别是在日军占领上海期间,百业凋零,可老虎灶却越开越多,因为那时燃料特别紧张,百姓喝茶用热水皆求助于老虎灶。

上海“老虎灶”式的低档茶馆,清晨即开门营业,一般要到晚上九、十点钟才打垟关门,中午是不休息的。光顾的茶客多为当时社会的下层人物,每到中午就有一些小商小贩,以及走访郎中、算命先生之的来此歇脚。他们泡上一壶廉价的热茶,掏出干粮,边吃边饮,说笑逗趣,传播着走街过巷所听到的各类消息看到的奇闻怪事。当时有人为之撰一联:“求名忙,求利忙,忙中偷闲,喝杯酒去;为工苦为农苦,苦中作乐,泡碗茶来。”措词浅显,通俗易懂,因而传诵一时,后来转播到苏南和江北扬州一带,流传极广。

——摘编自蓝翔《上海老虎灶寻踪》


(1)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前半期上海老虎灶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活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20世纪前半期上海老虎灶的变化,说明老虎灶见证的历史是一部“活的历史”。
2021-06-09更新 | 34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中西交流的大规模展开,钟表开始作为生活用品在市面流通。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钟表对学生作息做出精确规定,此后,各大学堂相继仿效。1876年正式通车的吴淞铁路,诞生了首个列车时刻表。1880年代后,钟点时间已被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近代企业普遍使用。同时,上海等地的政府机关开始对上下班实行精确的时间规定。到1890年代,钟表在城市的洋行、娱乐房、茶馆等商业机构中,也已被广泛使用。20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

——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

材料二   1893年我在乡村私塾读书时,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家塾里当然没有钟……时间是靠日晷来计算的。我的父亲因对西方机械技术感兴趣,1895年在书房置办一座时钟。每当整点报时时,却被当时家里的雇工及村民视为“鬼在作怪”。在乡村,时钟实际上并不必要,因为在乡村里,时间算得再准也没有用处。早两三个钟头,迟两三个钟头又有什么关系。乡下人计时间是以天和月为单位的,并不以分或小时来计算。

——摘编自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钟表在中国推广使用的原因。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晚清中国人接受钟点时间观念,分别有何局限?据此指出晚清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