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193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该现象表明
A.传统陋习的影响根深蒂固B.南方地区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C.封建守旧势力的强大顽固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尚待深入
2021-08-0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晚清时,外国人在北京的教会学校被视为异端,就算校方对贫困学生给予资助,但应者依然寥寥;民国初期,尽管教会学校收费比普通学校高昂多倍,但“前来就学者日盛”。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提倡新式教育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D.社会环境的变化
3 . 1907年7月,妇女刊物《女子世界》登载了女子蚕业学校的校歌“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这说明女子蚕业学校
A.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C.具有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感D.致力于近代中国服饰的改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5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草案》就《婿妇改嫁主婚问题》规定:“婿妇改嫁,由夫家父母主婚。无父母者祖父母,无祖父母者母家父母或祖父母。如母家并此而亦无之者,则应由夫家其余亲属主之。此现行律所规定也。”这表明当时
A.封建礼俗遗存影响立法B.婚姻自由受到法律保护
C.国家立法推动男女平等D.传统观念阻碍妇女改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这表明当时中国
A.男女的婚恋观差异明显
B.婚恋观逐渐趋向近代化
C.封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D.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反映出(       
A.新式婚俗成为主流B.缠足陋习全面废除
C.社会生活趋向文明D.生活习俗全盘西化
2020-09-16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上述材料反映的变化开始于
A.国民大革命B.新中国成立C.辛亥革命D.清末新政
2020-08-2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月份牌是西方广告画与中国年画结合的产物,民国初年发行遍及全国农村及城市。如图所示,中间为身穿旗袍的中国女性形象,两边附有12个月节令的年历表,上方印有“健胃固肠丸”的商品名称。据此可知
A.实业救国思潮盛行全国B.旗袍是城乡最流行服饰
C.时代变迁影响商品营销D.西方经济侵略日趋严重
9 . 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地区间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焕发生机
2020-03-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民间流传的歌谣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貌。下列歌谣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进步风尚的是
A.自己寻、自己找、自由结婚都说好
B.文明阳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D.裹小脚,嫁秀才,吃馍馍,就肉菜
2020-03-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