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1 .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传统服饰的改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如图)就是孙中山在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综合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的。这体现出中山装的特点是
A.守旧复古B.全盘西化C.中西合璧D.等级森严
2022-01-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 . 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加,许多河道支流相继填没,水源减少,加之居民密集,移物堆聚,源水受到污染,致使生活用水日益困难。

1875年,洋商格罗姆、立德尔、华脱司等人在上海开设供水公司,建成小型自来水厂。这是上海最早的自来水厂。1879年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向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提出建造自来水厂的建议,并联合上海的其他五名英国商人,在伦敦组成了"上海自来水公司筹备委员会"。1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申请专利,经工部局批准,8月签订供水合约,取得了在公共租界开办给水工程的专营权。

1897年种商集资在城厢开办自来水公司,取名为内地自来水厂。这是我国自办自来水厂的创始。1915年全面改造后改名为商办内地自来水有限公司。1910年两江总督李钟珏创办官商合办的问北水电公司,自行建厂供水。

浦东地区原无水厂,市民生活用水日益困难。19305月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受社会舆论压力,被迫下令筹建水厂。19376月浦东烂泥渡游龙路上的水厂建成供水。

材料二   1956年,在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和领导下,组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完成了全市环流管网的排管工程,联通了各水厂间的输水管网,统一了水价,建立了供水调度系统,结束了上海历史上长期分割供水的局面。

1999年上海城市年最大供水量近16亿立方米。同时建立了水质控制监管中心,完善了水量调度中心的各种设施和信息系统,对城市供水管网实行了有效的监督和统一的调度,基本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市自来水厂修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上海自来水事业所发生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八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材料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是
A.婚姻自由逐步扩大B.媒妁之言被完全摒弃
C.男女平等彻底实现D.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2021-12-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科)试题
4 . 近代以前,中国人喜欢吸水烟,然而“光绪中叶,都会商埠盛行雪茄烟与卷烟,遂鲜有吸水烟者也”。到19世纪80年代,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也“口衔烟卷”。这说明近代中国
A.个性消费成为国民主要生活目标B.国民消费呈现出土洋结合的特征
C.洋货入侵引发国民消费观念变迁D.被动选择导致国民消费观念畸形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汉代政府颁布法令免除老人赋役,设立了常平仓作为备荒仓储,且建立了报灾、勘灾和救灾等基本程序。隋朝设立义仓,南宋时期设立社仓,形成了完整的备荒仓储体系。明清时期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渐增多,许多慈噩组织规定对“贫困无依的孝子、节妇”要优先给予救济,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不予救助。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材料二 晚清以降,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接触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弊在于“有养而无教”,并认识“重教”的积极意义。晚清政府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民国政府逐步摒弃传统的慈善观念,代之以先进的国家责任理念,将社会救济视为“集体之生存而当为,不专为人类之悲悯而宜为”的事业。

——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图为1902年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塑造了“小英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
A.儿童思想极其保守一面B.甲午战败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
C.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D.小英雄创造了全新青少年形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制取消之后,随之而来服饰也发生了重要变革。“西式服装”“随机大畅”,“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蔚然成为一种风气。“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中外服饰互相融合,当时在许多公共场合里,常常出现头梳洋髻,身穿高领窄袖长袄素长裙,是登皮鞋的女子,这样的穿着在当时是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二   革命的风暴在推动政权更替的同时,南京临时政府为推动社会改良采取了不少政策与措施,“……无数头颅所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所有卑贱、颓度、放荡行为,有些减少,有些完全消灭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一时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体现近代中外“互相融合”的典型服饰,并简要概括这一时期服饰的重要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革命的风暴”所指的历史事件,依据该材料概括这个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021-11-0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1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B卷)
8 .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在衣、食、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成为一种时尚,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而广大农村地区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习俗坚如磐石的沿袭下来。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B.太平天国运动区域发展的结果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D.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9 . 清末之际,时人评论“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入;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更有论者指出“长此不改,一二年后”,乡间恐怕“除百一绅富家外,大多数学龄童子皆将不识一丁”。作为直接证据,这可以用来说明
A.科举改革阻碍思想解放B.国人接受西学历史进程
C.士绅阶层影响乡村秩序D.近代教育转型的复杂性
10 . 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刊载了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近代社会生活发生普遍变化B.外来先进技术传播受到阻扰破坏
C.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