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以下四张照片是近现代中国女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其中属于20世纪30年代城镇新潮女性日常着装是
A.图1B.图2C.图3D.图4
2 . 国家统计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
A.中国的人口总数已开始下降B.自然灾害导致粮产量下降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D.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4 .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看背影难辨男女的年代”,有人戏称“十亿人民一款衣,三种颜色盖大地”。这种现象表明了
A.政治生活影响深刻B.舒适休闲意识强烈
C.综合国力大大提高D.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至清,我国人民的饮食原料结构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小米、高粱和小麦逐渐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原料。随着豆制品、粉制品的发展,大豆、绿豆、扁豆等很大程度参与了菜肴的烹制,成为主、副兼用的粮食。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和番薯,至清代在很多地方成为主食中的骨干品种。瓜菜原料方面,五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胡萝卜、甘蓝、菜花、丝瓜、黄瓜、苦瓜、南瓜、辣椒等百十个品种大大丰富了我国的馔肴。肉类原料方面,逐渐变为以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为主,野禽、野兽肉类的比例越来越小。

——根据王明德、王子辉《中国古代饮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朴素的列宁装、干部服广为流行,旗袍、西装等民国年间的流行装束被看作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事物而被人们所抛弃。随着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城市居民整体饮食水平有所改善与提高。由于国民经济增长有限,并且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重生产,轻消费”等政策影响下,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仍然不高,普遍形成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当时,党和政府也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

——根据郑艳《新中国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饮食结构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居民形成朴素节俭生活方式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倡导朴素节俭生活方式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黄金周”是指我国春节、国庆节连续七天的休假,在此假期人们可以尽情休闲放松,它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透露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
B.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
C.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
D.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
8 . 现在社会上“帅呆了,酷毙了”“粉丝”“菜鸟”“骨灰级”等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语言,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D.市场意识带来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如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A.款式多样
B.受西方服饰影响
C.受苏联影响
D.注重个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