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图。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驱,相机策应。惟万里之遥,数日而至。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视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1880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荐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居世界第一,将覆盖超90%人口》,《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提出筹造铁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 . 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下图为当时中国境内铁路投资构成图。该图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修筑
A.一直得到清政府支持和重视B.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C.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经济发展D.已经完全掌握在清政府手中
2021-05-22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中国铁路自主修建与列强投资建设图(如图)。


——摘自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二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介绍,2005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2019年底,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3.5万公里。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将达到14.6万公里,覆盖大约99%的20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大约3.9万公里,继续领跑世界。


——大众网·海报新闻北京2020519日讯(记者刘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国出兵扫灭六国的同时,秦王就着手拆除妨碍交通运输的关卡。秦统一中国后,在把过去错杂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的基础上,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的全国交通干线。汉朝在秦原有道路上继续扩建延伸,自西汉长安而东,出函谷关直达临淄为东路干线,而北直达九原郡为北路干线,而西抵达陇西郡为西北干线,向东南达江陵并继续南进为南路干线。此外,还有一些支线和水运干线通向全国。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1830年9月15日,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通车营运,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随着棉纺、冶铁和采煤业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不仅使货物待运量大增,也使货物运输范围扩大。在利物浦——曼彻斯特地区,虽然当时将货物穿运大西洋只需21天,但货物要在利物浦的码头和仓库滞留6个星期才可运往曼彻斯特,商人和厂主们对此抱怨不绝。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地区的商人们认定,改善两地间的交通是其贸易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面对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他们下决心投资修建一条铁路。

——摘编自张廷茂《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

材料三   对于修建铁路,虽有洋务派倡导,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认识不一,致使兴办铁路在很长一段时期处于“无人敢主持”,“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的状态。甲午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反思战败原因主要在于没有铁路,导致“兵饷军火转运艰辛,劳费百倍而仍有缓不济急之患”,故“兴修铁路为方今切要之图,亟应举办”。与此同时,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纷纷占夺中国路权,将铁路作为他们划分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制订相应的铁路政策便成了清政府尔后十余年里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摘编自崔志海《论清末铁路政策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交通建设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交通建设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是什么时代,并分析出现新时代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政府对修建铁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政策调整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材料所蕴含的主题,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2019-07-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1923~1934年普通汽车及公共汽车数量的增长情况(单位:辆)图。其主要说明了

A.汽车已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B.广大民众的收入大幅提高
C.交通近代化程度有所提高
D.国民追逐时尚成为新潮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