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刊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出版业决定性进展发生在15世纪中叶印刷术出现之后。当时虽并未发生真正的“印刷革命”,但在1617世纪,阅读习惯和文化产品消费发生了一些变化。又过了一个世纪多之后,在大革命以前的法国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冲破王政时期书业管理制度的藩篱,催生了近代出版业。在18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伦敦成了世界书籍之都。

——摘编自让·伊夫·莫里耶《从欧洲近代出版业诞生到大众文化的勃兴》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营出版业在社会知识精英为寻求民族自强与独立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蹒跚起步。开启民智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普遍关注的主题。启蒙首先是从翻译出版开始的。出版主体从开始时仅有官办出版机构、教会出版机构到遍布各地的民营出版机构的出现。出版内容由最初注重自然科学到后来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兼顾,这些均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知识提供与思想界变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摘编自黄宝忠《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成长的社会生态分析》

材料三   1949年《共同纲领》第四十九条提出,“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出版业被纳入意识形态治理和所有制改造的轨道。195111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局、三联书店、联营书店把各自的发行部门划出,组建了公私合营性质的“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与国营性质新华书店构成了新中国出版发行的主要力量。

——摘编自刘强《论新中国初期出版业发展策略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出版业兴起与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营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中国出版业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文人经商风潮,对文人学士而言,通过文字谋利,是他们比较容易参与的商业行为,于是一批士人书商出现了。大量文人在自己熟悉的图书领域寻求生计,进一步加速了书籍商业化的程。此时出书品类繁多,数量庞大,鸿篇巨制频现,无论经史,还是日用类书、通俗小说,都以惊人速度发展。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皆为重镇,常熟、湖州等地也在书籍出版领域拥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借助江南地区优良的水路交通条件,整个区域联结成成熟而活跃的书籍刻印出版和消费市场,并与福建、江西、两湖、江北、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等地域形成全国性的书籍交流网络。

——摘编自章宏伟《明中后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志士以报纸、期刊、图书为宣传工具,输入西学,启蒙新知,一时间,出现了国人争相办报的热潮。1900-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洋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和。庚子以后,清政府改革教育,变更学制,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带来了庞大的教科书市场。一些民营出版机构抓住机遇,编写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陆续出齐了成套的《最新教科书》,因销路十分广泛,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揭开了小说出版史的新篇章,其表征是小说出版的蔚为壮观,1903-1911年的9年间就出版、翻译小说2377种。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使之成为了清末三足鼎立的出版主体之一。

——摘编自吴永贵《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及其意义》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出版业整体出现加速繁荣的态势。到2013年,中国的传统出版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在世界出版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当代中国,出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能够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形成合力的作用。

——摘编自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营出版业崛起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繁荣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宋代的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小报始于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发行者通常是各地驻在首都的进奏官、使臣、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主人。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明代末年还公开禁止在官报上透露有关边防的消息。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材料二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具有鲜明的外生性。无论其主观目的如何,西方传教士及商人将现代形态的报刊引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经过痛苦的蛰伏之后,中国人开始自己兴办报刊,中国民族报刊业得以发展。近代民族报业资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创办人大多是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极为重视报刊的政治宣传鼓动作用以及思想启蒙作用。而这种政论性的目的又促进了国人创办报刊的积极性,如维新派的思想启蒙产生了巨大影响,带动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

——摘编自焦绪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微》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报纸集团的发展仍在继续。1924年4个大公司垄断广播业市场。40年代以后,广播基本上实行公司化经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传统的国家观念和国家制度产生了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以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为经济生活超越国家界限提供了新的扩张手段,加速了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意识的传播和相互融合,这必然使具有地缘特色的政治文化和一国国民的认同机制以及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陈治国《现代西方媒体价值取向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产生及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以来西方媒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