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缫丝业最大的打击在于需求锐减及丝价暴跌。1930年,上海有缫丝厂102家,由于出口减退,多数缫丝厂陷入经营困难,翌年便减少到70家,缫丝设备也从25400架减少到18000架。1932年,除经济危机的摧残,“一·二八事变”的战火直接导致很多工厂受损,相继停业或倒闭,工厂数继而降到46家,丝车数也减少到12000架。随着恐慌在1933—1934年的进一步深化,持续开工的工厂愈发所剩无几,到1933年末只有10家,到1934年5月仅剩不超过6家,上海的丝厂以20%的开工率创该年各行业最低。对于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国民政府未提出积极的救济措施。

——摘编自《世界经济危机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衰退》

材料二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45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9212826.56元,作为借款。”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30%以上。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5000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缫丝业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
2 . 历史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就不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华商厂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85
54
181.2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华商厂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89
145
162.3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
某教室的历史学习园地有下面两幅图片——《1927—1929年苏联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材料三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美国修建材料二中公共工程在目的上的异同点、背景上的不同点及手段上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2016-12-13更新 | 3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之十一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根据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指出其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列宁提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此,他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概括指出1921年前后苏俄农业政策的变化?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为克服严重的国内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该法案后来被称为“20世纪美国国会所通过的最愚蠢的法案”。1930年5月,加拿大通过法案,将美国输往加拿大的16大类产品关税提高30%,德国也加入到报复行列,关税报复措施最终导致德国进口总值下跌61%。

——摘自文亭《80年前的货币战争》

材料二   1934年6月,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最重要部分是新增加的对1930年关税法的修仃,其主要内容包括:授权总统和外国政府或机构进行关税协定谈判;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关税的改变适用于其他和美国签订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国家。

——摘编自谈谭《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主要内容,如何理解这一法案是“最愚蠢的法案”。
(2)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的关税政策决策机制有何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5 .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全球性问题过程中就生存和发展作出的理性选择和科学回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伦理之生态价值

材料二美国西部的生态变化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仍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19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

——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

材料三智能文明与生态文明

在信息科学技术以及其他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成果及其累积效应的基础上,将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智能文明。智能文明不仅会开辟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而且也会开辟出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张云飞《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表格中的中华伦理所蕴含的生态价值。

(2)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的状况,美国政府的主要举措。

(3)关于智能文明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谈谈你的认识。

2016-12-12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撒切尔主义是指撒切尔夫人上台后(20世纪80年代)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走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

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英国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并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当然英国也付出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社区分裂等代价,以至于几年前英国一家电视台在做“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英国人”的民意调查时,撒切尔夫人以高票荣膺探花。

撒切尔主义自出现以来,对它功过的评价争议很大,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撒切尔主义对于英国的功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 . 罗斯福新政时期围绕法院改革出现了重大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当国会在谋求稳定的全国农业,改善劳工条件,保障企业抵制不公平的竞争,保护我们的国家资源,并以其他种种方法来满足我们明显的全国性需要时,法院的多数人却擅权对国会通过的这些法案的睿智妄下断语……任何联邦法院的法官或最高法院的法官,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享受养老金,当时在任的总统,应按宪法要求征得参议院的同意,任命一名新的法官……

—罗斯福1937年呼吁改革法院的演说


材料二 答案是清楚的。它对司法部门施加压力。它企图把行动步骤和裁决强加于各级法院……这一议案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司法权的侵犯……据说一个反动寡头政治家无视大多数人的意志,这一议案在于“拆开法院,以便实现大多数人的愿望”。也就是说,这一议案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增加法官人数,以抵消某些现任法官的意见……这一议案应该予以驳回,以使类似的议案将永远不会再次提交给美国自由人民的自由代表。

—美国司法委员会反对改革的报告


请回答:
⑴指出材料一中罗斯福改革法院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推行这一改革的背景、条件和目的。
(2)整理材料二中司法委员会反对改革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法律依据。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1215年,伦敦25名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明确规定: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全体自由民享有自由权;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不经过合法裁决和法律的审判,国王不得逮捕和囚禁任何人;不得剥夺他们的财产,不得宣布他们不受法律保护,也不得将他们处死。《大宪章》还规定,如果国王违背他的诺言,贵族们有权拿起武器来反对国王的统治。在英国的宪法术语中,《大宪章》是基石,是通向民主政治的台阶。                       
――据岳麓版教材改编
(1)据材料一,归纳《大宪章》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指出《权利法案》与《大宪章》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材料二:在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面,促使议会授权总统紧急时刻的特别权力,罗斯福据此得以实施其“新政”措施。……在英国,战争极大扩大了劳合•乔治和丘吉尔的权力,丘吉尔为保证战争的胜利,很多重大的决定都是绕过议会而由战时内阁直接做出,这种做法的结果自然是首相权力的巨大增长。……二战后,德国重建时期,联邦德国的首任总理阿登纳及其办公室成了实际上的政府中枢。……在法国,戴高乐制定的第五共和国宪法剥夺了议会选举总统的权利,赋予总统以任命总理的权力、特殊情况下的“非常权力”以及越过议会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国家大事的特殊权力。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议会地位发生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如图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相信中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
2016-12-12更新 | 7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12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材料三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是如何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的?
(3)材料三为什么政府减少了福利投入?
10 .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乃至于整个世界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说:“我怀着崇高的信念接受人民的委托”,“这个国家需要行动……。”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幕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
(1)根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你认为罗斯福政府为人民提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出罗斯福新政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