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艰难而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创立的市场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两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共同历史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并分析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的中国。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摘编自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进行的探索。
2022-04-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态度产生的国际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2021-09-2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有效克服危机尚需时日,这期间美国的农产品价格仍将继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必须着眼在国内寻求一个实际能够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有效方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32年到1939年,美国小麦、玉米、燕麦等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从每蒲式耳28.5美分增加到52.3美分,棉花价格从每磅6.52美分增加至9.09美分,美国农业的总收入从390亿美元增加至660亿美元。

——摘编自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公开声明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要想维护它,就要改革它。农业新政就是这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改革是一种农业资本主义结构改革,而非革命性改革。

——摘编自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改革方面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在金融业和工业方面的重要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2008年10月13日,美国纽约华尔街,几名失业的金融业从业人员在街头卖艺挣钱


图二:20世纪30年代的求职者

材料二   2009年2月11日,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就经济刺激方案最终文本达成一致,该方案最终将耗资7890亿美元。

——新华网

材料三   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美国总统胡佛


(1)材料一中两幅不同时期的图片反映了相同的问题,是什么?
(2)历史上的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图二所示问题的?其特点是什么?
(3)对比材料二、三,材料二的做法是否体现了材料三所反映的经济思想?说出你的理由。
6 . 问答题

材料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50—8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列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何在?90年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也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何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90年代初,也进入了“关键期”,但中国及时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有何表现?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突破有何共同之处?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材料一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材料二 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具体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0-06-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创建了一批政府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通信委员会、工程进度管理署,他们更加依靠“税收和花销”。罗斯福的对手们认为他急于把社会主义引入美国,然而罗斯福认为他正在拯救资本主义和民主。罗斯福依靠由许多年轻聪明的常春藤名校毕业生组成的“智囊团”来入主这些新成立的机构。罗斯福认为自己在从事一项“大胆的实验”,并坦率地承认他的一些想法不会生效,但是他让美国人相信“不朽的但丁告诉我们,热心人和冷血人的罪孽是不同的”。

——摘编自[美]威廉•本内特《美国通史(下)》

材料二   到1932年,苏联完成了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建成了一批大型重化工业企业。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为西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出口总量的50%,1929年美国所需的锰矿有一半以上是苏联进口的,还大量购买苏联的锯材、羊毛、小麦等商品。斯大林认为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立的,因此与美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已成为苏朕的迫切任务。

——摘编自沈志华《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能够顺利推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美苏贸易为例,简要说明世界性经济危机与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2020-03-0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龚泽琪、董连泽《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背景,结合所学分别归纳二者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该法案要求农民减少耕地,自定限额,政府则按照“平价”付给同意减产的农民以补贴。这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一政策过于僵化,不利于土壤保持,只付给农场主补贴,却忽视了佃农和雇农利益。最终,1936年1月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二:1936年2月,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规定向农场主提供补助金,换取他们不种消耗土壤肥力的农作物。同时,此法案还规定建立“土壤保持区”以控制土壤侵蚀,帮助农民制止其土地的侵蚀活动。

——均摘编自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说明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1927—1928年苏联在粮食收购问题上出现“危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的破坏。当时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为一个工场的社会,苏维埃制度不能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国有工业与小私有制农业是相互排斥的。斯大林不相信广大个体农民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必须想办法拴住农民,让农民听命于国家。

——摘编自崔剑《从农业政策看苏联解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为“拴住”农民所采用的政策。你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