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通过广播的形式向美国民众进行政策解读。宣传乃至社会动员的演讲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贯穿罗斯福新政适中的炉边谈话(部分节选)

时间谈话名称涉及主题阶段划分
1933年3月12日谈银行危机遏制经济衰退、挽救金融系统及农业系统、复兴工业等第一次“百日新政”及其强化时期;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探索期
1933年5月7日简述“新政”规划
1933年7月24日谈复兴目标与基础解决市场恶性竞争的萧条问题,赢得民众信任
1933年10月22日谈通货形势建立保持持续的政府控制力
1934年6月28日对第73届国会所取得成就的回顾从国会获取干涉市场的权力
1934年9月30日谈推进更多的自由与安全为政府干预行为进行袒护
1935年4月28日谈工程救济计划建立长久立法,遏制“二次衰退”,“以工代赈”,干预劳资关系,政府与司法机构博弈,影响立法,失业人口普查调动积极性,加大政府支出促进就业、提高工资、提升购买力第二次“百日新政”及其阻力克服时期;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形成期
1936年9月6日谈干旱形势
1937年3月9日谈司法机构的重组
1937年10月12日给国会特别会议的立法建议
1937年11月14日论失业人口普查
1938年4月14日论经济形势
1938年6月24日谈各党派的初选问题
1939年9月3日论欧洲战争

——摘编自李庚《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干预塑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以炉边谈话为线索》


(1)编写一幕当时美国民众议论罗斯福新政炉边谈话的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罗斯福炉边谈话名称及主题的变化,说明新政对美国经济、政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由此,国民政府教科书在1933年这样写道:“新政能否收获还是问题”。1935年又改为“新总统准备就任期间,美国境内突发空前的银行风潮……对此总统先颁布紧急银行法,更设立经济复兴委员会,厉行蓝鹰运动以复兴全国经济。”随着新政推进,二战的进程和罗斯福连任,人们对新政的认识也有乐观的一面,这期间,著名学者费孝通对新政进行大量的介绍和解读,1947年国民政府新版教科书对新政的评价更新为:“罗斯福执政以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强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显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了。”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材料二   20世纪初,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致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 ……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根据人民日报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辨析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对中国的解读。
3 . 下表为1933—1939年美国参加罢工的工人人数及其所占全国工人总数比重的统计表。对表中变化趋势解读正确的是,美国
年份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
人数(万)11714711278.918868117
比重(%)6.37.25.23.17.22.83.5

A.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成效B.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D.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2020-05-10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部分高中2021届高三1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I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