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俄国1913—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材料三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1)材料一中反映了俄国在农业政策上发生了怎的变化:这变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85年上台执政的戈尔巴乔夫转变对外政策.提出了“新思维”外交.主张“合理足够”概念维持低水平战略均势.同时提出"全人类利益优先”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从多样性中寻求各国利益的均衡”等观点。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       
A.表明苏联放弃与美国冷战B.带有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C.反映出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D.体现了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
2022-04-20更新 | 856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下图是苏联1976—1990的经济增长情况,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苏联经济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
B.国民收入的下降幅度最大
C.从1976年开始经济体制发生急剧变革
D.1990年经济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4 . 如表为赫鲁晓夫时期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化简表。苏联这一时期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的变化反映了
时间 集体农庄数量(个)国营农场数量(个)
1953年 933004857
1965年3690011700

A.苏联农业取得了根本性进步B.赫鲁晓夫坚守全民所有制
C.苏联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调整D.赫鲁晓夫扩大农民经营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状况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82.526.955.6
195485.637.348.3
1955106.847.759.1
1956127.663.364.3
1957105.038.166.9
1958141.258.482.8
A.新经济改革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B.集体农庄规模扩大提高农业产量
C.政府政策调整引发粮食产量变化D.国营农场和农庄开始实行租赁制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

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
农业1950年14.2%24.2%50.7%
1990年2.8%5.1%7.2%
工业1950年34.9%43.2%22.5%
1990年25.8%40.5%33.6%
服务业1950年50.9%32.6%26.8%
1990年71.4%54.4%59.2%

材料二   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新中间阶层”是难以准确定位的社会阶层,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委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提取其中的主要历史信息,概括提取的历史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产生原因。并指出这一历史现象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改革成功与苏联、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摘
(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
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 年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一战前的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
材料三

注: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9 .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百分比)。从上述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代1956~19601966~19701971~19751986~1900
国民收入8.77.75.71.3
工业总产值10.48.47.42.5

A.苏联的经济体制活力严重衰退B.苏联的经济改革毫无实际效果
C.计划不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D.发展经济必须借助于外国援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