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表是1954—1963年苏联玉米面积和产量统计,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已经基本解决农业落后的问题B.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
C.农业生产仍然受制于传统体制D.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023-01-04更新 | 2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苏联的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但到了70年代后半期,苏联经济发展陷于困境,国力衰落。有人这样描述当时情景:“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以致人们寻找短缺商品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多。”出现这一变化的现实原因是
A.经济“滞胀”波及社会主义苏联
B.商品贸易及货币流通已被取消
C.国防力量增长加重国民经济负担
D.垦荒与种植玉米违背苏联国情
2022-06-07更新 | 1270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年重庆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3 . 20世纪的世界,一方面在衰落一方面又在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在1932年说:“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非但没有更加接近,非但没有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反而还采取了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材料二   19836月,在国际高级研究协会联合会的一次会议期间,来自15个国家的学者们一致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都不再令人满意地起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正常秩序被打乱了的行星上,这一行星以一些与当代现实没有关系的经济观念为基础……我们要对那些基本信条提出异议,看看能否对它们加以修改或调整。”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导致1932年的世界充满“猜疑、恐惧和威胁”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都不令人满意”的表现。为此二者各自做了哪些经济政策调整?
4 . 1989年苏联用于食品需求的补贴金在国家预算中占到支出部分的1/3;1990年,苏联国营店的鸡蛋便宜得几乎等于白送,但是要买到定额的十个鸡蛋,必须排队四五个小时。由此可知当时苏联
A.已基本解决消费品匮乏问题B.经济领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仍然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D.没有注重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2022-03-25更新 | 64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西方陷入经济危机时,大规模地引进技术及设备。为此,苏联专门成立了全苏专利贸易公司,与西方各国在科技产品方面的许可证贸易活动明显增加。19761977年,苏联向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的先进技术设备价值高达115亿美元,集中于精密仪器、电子设备等领域。1978年苏联从日本购买8万吨的大型活动船坞,既可修理大型客轮和货轮,也可修理4万吨级航母。通过与西方国家签订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以及在西方国家开办合股公司,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合作项目遍及航空、电子、环境保护、农业、食品工业等领域。这些合作协定稳定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长期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彼此在经贸和工农业方面的合作迅速发展。

——摘编自杨家荣《苏联引进西方技术的第二次高潮》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基础异常薄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寻求外来技术。我国从苏联引进一系列成套设备用以重大基础项目建设,价值37亿美元。苏联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留学生,并派遣专家学者赴华指导我国科技研究。通过从苏联等国的技术引进,我国有关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避免了一些弯路。

——摘编自吴奇志、聂文星《让历史告诉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苏联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相比,指出新中国初期技术引进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6 . 下面是1971~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投资结构表。材料说明,此时
国民经济部门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比重(%)
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
工业50.549.550.8
农业28.728.226.4
交通运输和邮电15.516.817.6
建筑业5.35.55.2
商业.物资技术供应000

A.苏联社会经济出现重大困难B.政府重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政府经济改革活力日益减退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2021-12-07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检测历史试题
7 . "1954年春夏,有30万共青团志愿者乘专列驶向东部,简单的行囊,数以万计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建起'帐篷城市',条件十分艰苦。但当年就取得了好收成,连续几年的丰收,为国家增产50%以上的粮食。"这一情形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发展B.达成了以工代赈的预期
C.显示了新政权动员能力D.提升了改革者政治威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苏共纲领》指出:“在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领导将依靠对高生产指标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对劳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的正确结合,是争取共产主义的斗争中的伟大的创造力量。”据此可知,该纲领
A.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B.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强调了企业的独立自主地位D.阐明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9 . 下图是苏联经济发展概况(单位:亿卢布)。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
A.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B.国民经济向良性方向发展
C.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D.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赫鲁晓夫时期为解决住房问题,在其倡导下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采取统一工业化建造的“赫鲁晓夫楼(低成本、压缩空间)”。一位美国官员称“苏联想发明世界上唯一的大规模廉价住宅模式,他们所做的一切让人吃惊”。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A.工业化规模居于世界首位B.用计划方式解决了住宅短缺
C.工业化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D.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