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摘
(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
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 年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一战前的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
材料三

注: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史料二   1950年至1963年,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企业财权,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史料三   



(1)根据史料一,分析苏联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史料三中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022-10-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2讲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与发展-纲要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9—1965年苏共国民经济七年发展规划规定,1959-1963年农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应为8%,而实际上前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1963年则为负增长,按价值计算的总产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这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农业B.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C.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D.推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4 . 1961年,苏共22大修订的党章规定:苏共是“工人阶级、集体农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联合起来的、苏联人民战斗的久经考验的先锋队。”1990年的28大的党章则规定:苏共是“一个按自愿原则将苏联公民联合起来,实施以全人类价值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的纲领性目标的政治组织。”这一变化表明
A.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发生改变
B.苏联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改变
C.苏联共产党将引领世界实现和平
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91年,前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