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于196810月宣布实行新经济体制,国家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项目,从30项减为9项,包括产品销售额、主要产品品种产量、工资基金、利润总额、盈利率等。1972年增加了新产品销售额和拉动生产率两项指标。1976年增加了成本指标。1979年,又决定自1981年起采用定额净资产指标来代替产品销售颈指标,防止企业片面追求生产盈利率。1979年,政府进一步明确五年计划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形式,并加强长期计划的作用,规定企业可按照五年计划的要求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摘编自杨合湘《苏联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   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取消了指令性的国家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工人自治的三联合劳动组织进行自下而上的协调,鉴订自治协汉,再经过有关部门、共和国及自治省,联邦等层次的协调,最终订立社会协议,形成全国的社会计划。各种协议签订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政府与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协议签订后即具有法律性质,违反协议要按规定赔偿损失。政府主要采取经济手段、经济法令来调节生产,通过市场竞争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编《艰难的探索:匈牙利、南斯拉夫改革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1965~1979年计划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苏联计划制度改革相比,南斯拉夫计划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

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①
社会总产值6.57.46.34.23.3
国民收入6.57.85.74.32.6
工业总产值8.68.57.44.42.8
农业总产值2.23.92.51.74.0
基建投资5.47.36.73.72.0

①为1982年和1983年平均增长率

——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先后实施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1966-1980年),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改革虽然对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益有一定作用,但它仍然是在坚持国家高度采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些修补措施。……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上仍取排斥态度。……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病逝……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克林顿(1992-2000年任美国总统)在1993年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昨天的政府。”

材料四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的失业率达到最低,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

——克林顿总统国情咨文(2000年1月)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主要呈现什么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所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次试验前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何重大变化?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2018-03-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岳麓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测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平均亩年产量要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棉花平均每亩年产量要达到60斤、80斤和100;还要求了在12年内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垦荒规模已达4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面积的1/5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70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2021-03-04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