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于196810月宣布实行新经济体制,国家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项目,从30项减为9项,包括产品销售额、主要产品品种产量、工资基金、利润总额、盈利率等。1972年增加了新产品销售额和拉动生产率两项指标。1976年增加了成本指标。1979年,又决定自1981年起采用定额净资产指标来代替产品销售颈指标,防止企业片面追求生产盈利率。1979年,政府进一步明确五年计划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形式,并加强长期计划的作用,规定企业可按照五年计划的要求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摘编自杨合湘《苏联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   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取消了指令性的国家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工人自治的三联合劳动组织进行自下而上的协调,鉴订自治协汉,再经过有关部门、共和国及自治省,联邦等层次的协调,最终订立社会协议,形成全国的社会计划。各种协议签订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政府与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协议签订后即具有法律性质,违反协议要按规定赔偿损失。政府主要采取经济手段、经济法令来调节生产,通过市场竞争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编《艰难的探索:匈牙利、南斯拉夫改革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1965~1979年计划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苏联计划制度改革相比,南斯拉夫计划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

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①
社会总产值6.57.46.34.23.3
国民收入6.57.85.74.32.6
工业总产值8.68.57.44.42.8
农业总产值2.23.92.51.74.0
基建投资5.47.36.73.72.0

①为1982年和1983年平均增长率

——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先后实施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1966-1980年),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改革虽然对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益有一定作用,但它仍然是在坚持国家高度采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些修补措施。……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上仍取排斥态度。……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病逝……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克林顿(1992-2000年任美国总统)在1993年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昨天的政府。”

材料四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的失业率达到最低,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

——克林顿总统国情咨文(2000年1月)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主要呈现什么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所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次试验前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何重大变化?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2018-03-0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岳麓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测试
3 . 根据下列材料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材料二: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地计划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长。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首先发生在哪一个国家?罗斯福总统采用怎样的模式来应对经济危机?
(2)根据材料一、二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你认为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
(3)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对此,苏联有那三位领导人先后进行了改革?
2016-11-18更新 | 2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江西靖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平均亩年产量要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棉花平均每亩年产量要达到60斤、80斤和100;还要求了在12年内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垦荒规模已达4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面积的1/5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70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2021-03-04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就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6 .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017-08-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们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1954年3月,苏共中央做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3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万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为风沙侵蚀所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对“历史悲剧”,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3)材料四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根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0-08-1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了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后者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019-07-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2暑期衔接复习卷: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美国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表。(单位:%)
财政支出项目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国防、对外军援、退伍军人补助
38.0
28.2
22.0
社会保障、收入保障、保健、住宅和社区发展
18.1
24.9
33.4
教育
13.8
17.8
17.0
卫生、公安、文化
4.7
5.2
4.1
运输
7.3
5.8
5.4
空间研究、自然资源、农业、邮政补贴
4.9
4.8
4.2
一般性政府开支
5.5
6.8
5.6
利息
5.5
4.7
7.1
对外关系与援助
1.6
0.9
0.2
其他
0.6
0.9
1.0

材料二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材料三 苏联国家宪法将社会保障确立为国家制度,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其中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在社会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各自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推出这种举措的原因和目的。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3)在材料三中,苏联政府推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特点?它与英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规定有何差异?
2014-04-03更新 | 1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与竞争
10 .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016-12-12更新 | 3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配套精品测试: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