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1.15亿
3.9亿3.35亿
2500万1230万
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2019-06-08更新 | 9006次组卷 | 84卷引用:新疆石河子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
2022-05-30更新 | 1451次组卷 | 10卷引用:第05讲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暑假复习与自学课】2022年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纲要下+选必一)
3 .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2019-08-22更新 | 6467次组卷 | 100卷引用: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8·全国·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018-06-09更新 | 6369次组卷 | 85卷引用:第07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每日一题·2018快乐暑假》高二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2018-06-10更新 | 5601次组卷 | 6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2·福建福州·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但原机器拖拉机站的人员不愿变为农庄庄员,其中驾驶员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农业岗位。这一现象反映了(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群众基础B.技术工人的待遇高于农庄庄员
C.农业机械化的推行阻力重重D.体制因素制约了改革预期效果
2022-03-05更新 | 960次组卷 | 12卷引用:开学摸底测试02-【暑假复习与自学课】2022年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纲要下+选必一)
7 . 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国内“影子经济”(即地下生产洋货的作坊、车间和企业)发展迅速,并从洋货生产转向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品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批发、销售的巨大产业链。这种现象
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成就B.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
C.改变了轻工业落后的面貌D.折射出苏联模式的弊病
2022-05-24更新 | 1669次组卷 | 1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1984年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没有完成第九、十和十一三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地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正确估价,没有认识到经济转向集约化发展方向和转向在国民经济中积极采用技术进步成果的全部尖锐性和紧迫性”。这一认识
A.指出了制约苏联经济发展的因素B.缺乏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反思
C.表明苏联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D.扭转了美苏争霸的不利地位
9 .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苏联的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但到了70年代后半期,苏联经济发展陷于困境,国力衰落。有人这样描述当时情景:“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以致人们寻找短缺商品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多。”出现这一变化的现实原因是
A.经济“滞胀”波及社会主义苏联
B.商品贸易及货币流通已被取消
C.国防力量增长加重国民经济负担
D.垦荒与种植玉米违背苏联国情
2022-06-07更新 | 1256次组卷 | 8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苏联第六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生产资料生产增加70%,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批准了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提出要在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进一步大力发展一切经济部门,不断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表明当时苏共
A.试图改变经济建设中的盲目性B.致力消除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C.在新形势下持续调整工作重心D.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根本性突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