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于196810月宣布实行新经济体制,国家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项目,从30项减为9项,包括产品销售额、主要产品品种产量、工资基金、利润总额、盈利率等。1972年增加了新产品销售额和拉动生产率两项指标。1976年增加了成本指标。1979年,又决定自1981年起采用定额净资产指标来代替产品销售颈指标,防止企业片面追求生产盈利率。1979年,政府进一步明确五年计划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形式,并加强长期计划的作用,规定企业可按照五年计划的要求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摘编自杨合湘《苏联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   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取消了指令性的国家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工人自治的三联合劳动组织进行自下而上的协调,鉴订自治协汉,再经过有关部门、共和国及自治省,联邦等层次的协调,最终订立社会协议,形成全国的社会计划。各种协议签订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政府与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协议签订后即具有法律性质,违反协议要按规定赔偿损失。政府主要采取经济手段、经济法令来调节生产,通过市场竞争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编《艰难的探索:匈牙利、南斯拉夫改革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1965~1979年计划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苏联计划制度改革相比,南斯拉夫计划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扭转苏联农业长期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仅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1958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但是匆忙的做法,使得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笔资金支出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由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员,大批机器被闲置了。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3-1960年中国和苏联粮食总产量比较表
年份中国粮食总产量(百万吨)苏联粮食总产量(百万吨)
1953年166.8382.5
1954年169.5285.6
1955年183.94106.8
1956年192.75127.6
1957年195.05105.0
1958年197.65141.2
1959年169.68124.7
1960年143.85133.2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和樊充、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比较中国和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情况并分析其原因。(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分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面对发展困境,苏联领导人曾作出了诸多改革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不能抹杀的深深印痕。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力图通过改革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从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比中国改革起步晚,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吸取中国的经验,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其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1987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仍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并没有超出当年改革的范畴,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未变。

——摘编自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影响;分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缺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022-08-02更新 | 25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秦的速兴速亡引起整个统治集团的深思。陆贾关于秦的兴亡总结如下:他告诫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认为秦统一天下之后,继续以“逆取”天下的办法来进行统治,“举措太众、刑罚太极”。陆贾主张“顺守”天下的根本在于以仁义治国,“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

——摘编自汪高鑫《论中国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

材料二   苏联的制度模式有诸多弊端,但这些弊端与苏联解体没有直接关系。要说有,也只是间接关系。这些弊端使苏联不得不改革,苏联却在改革中丧失了存在。不过,葬送苏联的不是苏联制度模式,也不是改革,而是改革中的错误。改革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方向正确不意味着政策的和策略的正确,也不意味着改革一定成功。反过来说,改革失败说明一定存在严重问题,但不一定表明改革是错误的。

——摘编自赵华胜《苏联解体的浅层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陆贾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治国理政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1980年比1950年增长9.3倍左右;美国工业生产1980年比1950年增长了2.1倍。19651982年苏联按人均计算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1.02倍。美国私人非农业部分的工人的实际周平均工资,从1965年的101.1美元下降到1980年的95.18美元。从1973年到1994年,美国普通工人每周实际工资已下降了1.9%,实际工资大体已降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水平。1988年到1993年,美国私营部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9%,而职工每小时的平均收入降低了4%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2)》《苏联经济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802007年美国经济贸易逆差与GDP增长率(单位:10亿美元、%)


——摘编自邹玉娟《财贸经济——美国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并存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苏联1950~198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简要分析造成这些态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980~2007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并概括促成这些态势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晚年已经深感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未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后来,苏联逐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党的民主空气缺乏,等级制度严格,领导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产生特权阶层,引起党群关系的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家财产被视为“无主人的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了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位仅仅成为宣传的口号。苏联共产党的演变不仅逐渐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为后来的反对派反对共产主义提供了借口。

——摘编自《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材料二   1991年12月27日,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说:“造成苏联今天的局面是谁的错?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2)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3)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平均亩年产量要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棉花平均每亩年产量要达到60斤、80斤和100;还要求了在12年内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垦荒规模已达4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面积的1/5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70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2021-03-04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统编版)-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重点练)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在1983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①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②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总之,“就是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53年9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就提倡种植玉米。1955年他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广泛推广”,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扩大到2800万公顷……有些地区的玉米完全被冻死或者干死,没有任何收成。1956年农业丰收,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1957年5月,他未经中央讨论,在列宁格勒一次集会上宣布三四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在肉类、奶类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这一目标遭到苏联党内一些人和经济学家的反对,也受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嘲笑,他却还是一意孤行。19571964年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只从37公斤增至40公斤,美国1961年人均肉产量却有100公斤,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

——摘编自唐士润《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赫鲁晓夫农村改革的特点,综合中苏农村改革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注意的因素。
10 . 面对发展困境,苏联领导人曾作出了诸多改革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不能抹煞的深深印痕。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力图通过改革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从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比中国改革起步晚,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吸取中国的经验,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其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1987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仍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并没有超出当年改革的范畴,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未变。

——摘编自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影响,分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缺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中苏改革呈现不同局面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