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后,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再次引起了中国知识界对苏联的关注,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那时,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1930年《俄罗斯研究》月刊创刊,1931年10月《苏俄评论》月刊创刊,1934年《中国与苏俄》创刊。就连一向保守,以“无偏无党”为宗旨的《申报》也刊登了许多有关苏联的文章。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这时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与机器设备的进口一样,苏联在“一五”期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到“一五”计划的第三年初,苏联工业部门已与外国公司签订了价值达八千三百万卢布的技术引进协议,计一百二十四份。苏联与许多世界著名的公司如美国的福特、弗莱因、通用电器,德国的德律风根,法国的施留姆别尔热,瑞典的埃利克松等都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此外,苏联邀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来国内工作。1930年,在苏联工作的外籍专家约有七千人以上。外国熟练技术工人也有三至五千人。

——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教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

——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使用“再次引起”一词的理由,并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新一轮“苏联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两国在引进外来技术方面的不同之处。

3 .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的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为此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重点发展银行业
D.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5 . 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2018-01-01更新 | 594次组卷 | 25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判断
A.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
B.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
C.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2017-11-20更新 | 233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D.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完全起到阻碍作用
9 . “1917—1950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进行了建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确定了20世纪的大部分进程。”这里“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是指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0 .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这个数据达到了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2017-07-19更新 | 227次组卷 | 15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