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斯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为此,苏俄(联)政府实行
A.余粮征集制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D.“新经济体制”
2 .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之昂贵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苏联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2021-10-25更新 | 380次组卷 | 33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农业集体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2018-07-05更新 | 200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可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A.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补有无
D.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6 . 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明显地改变”是指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C.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7 .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脱离现实没有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强调国家利益忽视民生改善
8 . 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