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当一个国家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主要由政府来主导和推动,一定会朝着重型工业化的方向发展:苏联时期的工业化方向,那是一个可以制造最先进的坦克,但却没有能力制造一台优质的电视机或者面包的工业时代。中国1949年之后的工业化运动,是卫星可以上天、原子弹可以爆炸,但人民却只能依靠定额的布票去给自己买几尺棉布的工业化时代。”作者意在强调
A.中苏工业化采取同一种模式
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C.工业与市场应该由私人主导
D.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优势
2 . 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政策
2019-08-09更新 | 130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4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4 . 据张君肋《史泰林(注: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5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美国通过法案支持反法西斯的国家
D.苏联工业化建设迅速开展
2019-07-04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1928—1937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因此,五年(1928—1937年)计划和大萧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里居有突出的地位,它们一者衬托了另一者,两者都产生了至今仍可感觉到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从材料中提取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并做到史论结合。)
7 .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中指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危机
C.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9 .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2019-06-11更新 | 146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3-2014学年湖北荆门市高二下期期末质检历史试卷
10 .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1933年至1937年间轻工业年均增长率将由“一五”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到14.5%。而结果是轻工业的年增长率只有14.8%,重工业增长率则达到19%。苏联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值的比例,由1932年的53.4:46.6发展为57.2:42.2。据此可知苏联的二五计划
A.意在推动工业均衡发展
B.借鉴一五计划成功经验
C.调整工业比例计划失败
D.实现规定重工业增长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