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说明(     
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
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2 . 1922年,苏俄《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农民自由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土地使用形式;而到1930年,苏联颁布的农业劳动组合标准章程则提出:集体农庄的道路、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劳动农民唯一正确的道路。这一政策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战时经济发展需要B.延续新经济政策的优势
C.为加快工业化创造条件D.争取农民支持集体农庄
3 . 1925年6月,苏联红军总政治部制定了农业人才培训的详细规定。复员军人可按兴趣选择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利用、互助委员会、乡村图书馆等培训班。培训班由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班长。该规定
A.适应了经济形势变化B.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C.响应了农业集体化政策D.缓解了苏联外在的压力
2022-04-21更新 | 40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面的表反映的是苏联和美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中数据为各年份苏联占美国对应指标的百分比。

指标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国民收入总量

约60%

59%

65%以上

67%

67%

工业生产总量

约60%

62%

75%以上

80%以上

80%以上

农业生产总量

7580%

85一90%

约85%

约85%

工业劳动生产率

40一50%

45%

约53%

55%以上

65%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

20一25%

2025%

2025%

据表可知,1960~ 1980年代的苏联
A.呈现粗放型经济的特征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因争霸而导致经济困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甚至在大饥荒的1933年,粮食出口量不降反升,而政府却大幅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报告显示,当时的1美元可以在波兰购买1.3千克~1.8千克黄油,可以在法国购买600克~750克黄油,而在苏联只能购买250克~400克黄油。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B.遭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D.政府设法解决工业化资金
6 . 苏联执行“一五”计划时,正赶上席卷欧美的经济大危机,欧美过剩产能无法释放,大批产业工人失业,苏联借机引进西方的设备、资金和人才。据统计,苏联从西方获得了17亿美元贷款,世界工业设备出口一半到了苏联,还有不少欧美工人移民苏联。据此可知,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
A.实行了全面开放的政策B.工业完全依赖欧美资本输出
C.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D.延续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7 .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下图所示各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应出现在
A.1922年B.1928年C.1937年D.1945年
2021-04-26更新 | 45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收网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围绕材料,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01-20更新 | 228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开学)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世界现代化有以下六大趋势:

(一)全球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地跳跃推进的。这些发展的浪潮并非散乱无序,而是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运动相关联。

(二)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力,即现代工业生产力。

(三)现代化的进程呈梯级升进秩序。现代化世界大浪潮分为三大批:第一批在16世纪前半叶,是现代化的“先行国”;第二批在19世纪后丰叶,是现代化的“后进国";第三批在20世纪后半叶,是现代化的“迟到国”。

(四)伴随现代化向世界各地区的扩展,原先地区性相对孤立的发展被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引起世界整体结构的转换。工业国是发展中心。农业国处于发展边缘。

(五)现代经济增长作为竞争性的发展过程,导致了工业化国家与非工业化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日益增大。

(六)现代化过程中经历初始即启动阶段之后,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在政治、社会、文化、福利、居民健康与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适应性变化。

----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针对以上观点,就其中任意一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0-06-11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崇左、防城港市2020届高三6月联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33年斯大林指出:“党似乎在鞭策国家,使它加速向前奔跑”,“必须催赶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落后带来了致命的威胁。”这一观点
A.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B.体现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紧迫感
C.成为苏联开始工业化的依据D.严重脱离了苏联经济落后的国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