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4%,国民收入增长年均15.5%;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把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调低为16.5%,其中轻工业增长速度提高到18.5%,重工业增长速度降低为14.5%。这反映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出现弊端B.斯大林试图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
C.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2 .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从此世界历史进入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竞争的历史时期。

材料一   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冲击”“围攻”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4 .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之昂贵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苏联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2021-10-25更新 | 379次组卷 | 33卷引用:重庆市永兴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年下半年,在国内连续三年粮食大丰收之时,苏联却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对此,联共(布)中央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布哈林认为,问题在于国家计划指导方针的失误,与执行工业化方针、扩大对重工业的投资、减少轻工业生产和对农村商品供应有关。这些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失衡,农业经济规模缩小、谷物生产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斯大林则认为,恰恰不是工业化方针的错误,而是工业发展速度过慢,社会 主义积累太少,致使农村商品供应不足,再加上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的进攻,这才导致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

——摘自刘宏《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哈林和斯大林在粮食收购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并指出斯大林随后采取的经济发 展策略。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起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着直接关系。苏联进行一国社会主义建设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摘编自孙利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材料二   不少学者认为,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一个方面;而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十分复杂的人物,因此,他的个人品性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摘自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以上材料包含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诸多因素。请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因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证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4-01更新 | 415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苏联)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支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
A.斯大林时代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赫鲁晓夫时代的农业改革
C.勃列日涅夫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D.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加速发展战略”
2020-09-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与1922年相比,1940年某国的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为原来的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这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美国B.中国C.英国D.苏联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现代化”。但因为实行现代化的各国国情不同——没有两个国家拥有相同的资源和技术、相同的历史传统、处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具有同样的领导体制或相同的现代化政策。也就是说,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普遍的或固定的模式。回顾世界近现代史,各国的现代化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摘编自陈峰君《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


根据材料,提炼出其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证。(要求:论证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1991年,中国商人牟其中把国内滞销的轻工业产品如罐头、衣服、暖水瓶等大批运到苏联,以物易物换回了四架苏联制造的大客机。这主要说明苏联
A.改革成效显著B.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C.贸易方式原始D.飞机制造业发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