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据史料记载,1946年苏联有75.8%的农庄每天付给庄员的报开是少于1公斤的谷物,而7.7%的农庄则无谷物可用来支付庄员的报酬。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6年1月,苏联收购了6.3亿普特(1普特等于16.38公斤)粮食。1927年1月,苏联只收购了4.28亿普特粮食。1927年苏联粮食减产,国家的粮食收购量减少5.2%,而城市居民却增加了4.8%,导致食品供应不断恶化。到1928年1月,国家收购到的粮食只有3亿普特,离国家维持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兵生活所需的5亿普特粮食相差甚远。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与新经济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新经济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一是社会分化,农村中富裕农户日益增多,对此现象,苏共内部认识不一致,但多数人认为应控制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二是价格调整不好。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农民希望国家减少干预市场,价格能按价值规律和供需关系调整。但政府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同时政府还要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建设资金的积累。政府受各方面的影响,政策始终无法统一,左右摇摆,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衰退,农民不愿意向国家交售粮食,农民同苏维埃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粮食收购危机的爆发,这实质上是一场农业危机,它严重威胁着苏维埃政权。形势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对新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摘编自徐天新《苏联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粮食收购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将如何调整新经济政策。

2018-10-2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