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材料二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
(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
2 . 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受苏联作家协会之邀进行访问,后来发表了《访苏归来》随笔集。在书中描述,一些地方的商场,普通百姓排起长队,耐心地等待,尽管量少质差,也都高高兴兴,显得很快活,很幸福。由此可知,此描述作为一种史料
A.属于文学性描述已脱离历史语境
B.属于个人评价不具有史料价值
C.证明西方世界对苏联的恶意丑化
D.真实的苏联人民生活状况
2019-03-28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1-22高三上·江苏常州·期中
3 . 据统计,整个苏联时代的最高粮食年产量都未超过沙俄时期,斯大林上台后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运动,如图是《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这幅宣传画
A.是—份精心伪造的虚假史料B.真实表现了集体农庄场景
C.可用于研究农业集体化运动D.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021-11-25更新 | 473次组卷 | 4卷引用:押全国卷34题 20世纪前期现代化经济模式的探索-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应当用军事办法来解决经济任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史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摘编自列宁《论合作社》

史料三   与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搞工业化不同,苏联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只有这条工业化道路才能保障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国家在经济上独立。从哪里得到大规模基本建设的资金呢?当时只能靠国内资金搞工业化。外债是很需要的,但西方帝国主义者只在有损于苏联国家主权的条件下才肯同意提供贷款。由于有社会主义所有制,苏联能够为了工业化事业而利用那些革命前作为经营收入、银行借贷利息等使国内外资本家发财的资金。同工业发展有切身利益的农民阶级也以自己的资金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提供了极重要的帮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要求国家利用国民经济其他所有部门的收入、居民储蓄(通过储蓄银行、公债等)。实行极严格的节约制度也具有重要意义,苏联人民宁愿节衣缩食,去进行最艰苦的劳动。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2)根据史料三,指出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独特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工业化模式。
2021-08-1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9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福建·一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但人才缺乏。1935年,斯大林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青年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斯大林的号召,认真钻研新技术,在个小时内采掘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创造了新纪录。在斯达汉诺夫的带动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展开了赶超斯达汉诺夫的群众性生产劳动竞赛活动,涌现出众多模范人物。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民更加广泛地开展这一运动,为前线战士提供了大量物资战后初期,斯达汉诺夫运动更是推动苏联在废墟中迅速重建。

——摘编自姜天明《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及其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吴满有运动和赵占魁运动标志着斯达汉诺夫运动在中国的落地。新中国成立后,“劳动光荣”“人人平等”的新观念,使劳动人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尊严。1950年9月,“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464位代表参加了大会。他们是革命功臣、护厂英雄、生能手,很多人在根据地时期就是先进典型,如吴运铎、李顺达、马六孩等,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1956年4月,新中国第二届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4703位先进个人获奖。此次褒奖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的先进典型,有来自企业产一线的优秀工人孟泰、赵梦桃,来自文化教育界的优秀知识分子钱学森、张光等。

——摘编自姚力《从劳模表彰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召开劳模表彰大会的原因。
(3)综上,指出中苏两国劳模运动的共同价值。
2023-02-02更新 | 302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据史料记载,1917年至1940年间,苏俄(联)有段时间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粮食不断减产,牲畜不断减少,经济结构畸形化趋势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经济濒临崩溃
B.俄共调整政策,重视发挥商品市场功能
C.德军全面入侵苏联,卫国战争正式爆发
D.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国家资源分配不均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2021-06-15更新 | 4249次组卷 | 3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字号主题
史料1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
史料2十月革命没能完全割裂俄国历史传统
史料3蒙古人统治留下的东方专制制度方式对俄罗斯权力阶级的影响
史料41921年列宁主持下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

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B.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D.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2018-05-22更新 | 448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河北省衡水金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调研卷)试题(五)文综历史试题
9 . 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D.“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
        年份
阶层
1928年 1939年 1959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 1980年
工人和职员 17.6 50.2 68.3 79.5 82.9 85.1 87.9
工人 12.4 32.5 48.256.8 60.9 60.0 61.7
职员 12.4 17.7 20.1 22.7 22.0 25.1 26.2
集体农民 2.9 47.2 31.4 20.5 17.1 14.9 12.1
全体手工业 74.9 2.6 0.3 0.0 0.0 0.0 0.0

(注:l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资料来源: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等)、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料与史实要相互印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