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2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以10%的速度增长,而西方正经历“大萧条”,一些左派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当时苏联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推动
B.计划经济体制实行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3 .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得益于
A.斯大林体制的积极作用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 . 下图漫画形象地反映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突出特征是
A.农轻重比例失调B.农轻重协调发展C.优先发展农业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5 .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1929-1933)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意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6 . 斯大林模式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7 . 有人说,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命令经济”而非“计划经济”,但却创造了工业化的奇迹。这种“命令经济”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
C.新经济政策D.勃列日涅夫改革
8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
A.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D.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9 . 斯大林把“使用木犁的俄国”迅速建设成装备原子武器的工业大国,但他开创的斯大林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是
A.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活力
C.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D.在企业管理上过于放任自由
10 . 下表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6
6
4
3
4
3

5
5
5
4
3
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①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                  ②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③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④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③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