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1926-1931年,苏联的进口额中90%左右是机器设备的进口。至1937年,除了一些起样品作用的设备外,苏联几乎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这一变化表明苏联( )
A.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B.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较小
C.农产品进口贸易不断扩大
D.已跃升为世界工业的头号强国
2022-07-09更新 | 33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天津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2 . 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3 . 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2.71.7
1932年14.861.5
1937年56.1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2021-07-08更新 | 8644次组卷 | 73卷引用:2022年天津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1978年,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分田承包。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4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底,党的十四大召开。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我国改革的三个阶段(不能照抄原文),并分析影响改革历程的原因。

材料二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是进入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俄共八大党纲》(1918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影响》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

——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苏联(俄)历史上三次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苏两国改革不同结局及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2020-03-07更新 | 564次组卷 | 2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政策
2019-08-09更新 | 130次组卷 | 3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比作三个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2019-05-09更新 | 661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届天津河西区高三下期总复习质调03文综历史试卷
8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
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19-01-30更新 | 508次组卷 | 53卷引用:2011-2012学年天津滨海新区大港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2019-01-30更新 | 4900次组卷 | 55卷引用:2022年天津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10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2019-01-30更新 | 3060次组卷 | 39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