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4 道试题
1 . 到1931年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授助的项自己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总值为8300万卢布外汇。1931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出口量的三分之一,1932年上升到二分之一左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苏联利用经济危机努力提升本国工业实力
B.欧美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经济封锁
C.苏联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我发展的转变
D.美德两国与苏联的关系比较密切
2 . 1933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1%,1937年占29.1%.居民享受着免费的教育、低价的住房水电交通和文娱活动、带工资的休假、免费医疗、养老退休金、贫困救济等。这表明当时苏联
A.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把提升社会福利作为国家核心任务D.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获得借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 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图
A.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B.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2020-07-28更新 | 196次组卷 | 2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斯大林认为,农业“是吸收工业品的市场,是原料和粮食的供应者”,同时他强调,“高速发展工业是改造农业的钥匙”,因此农民需要向国家交纳一种超额税,即购买工业品多付一些钱,卖出农产品少得一些钱。斯大林的这种认识
A.科学阐释了工农业发展关系B.深受列宁农业改造举措的影响
C.推动了苏联新的经济模式的形成D.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2020-07-27更新 | 5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为此,苏联
A.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了“斯大林模式”D.实行全面私有制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罗斯福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政策及特点)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剥夺年代”的含义是什么?(政策及弊端)
(2)材料二中的罗斯福“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指的是什么?这一调整对当时的美国有何积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邓小平在农业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政策调整?1992年南方谈话回答的计划和市场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什么?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7 .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符合历史事实的解释是
A.苏联取得的成就完全是苏联政府的自吹自擂
B.苏联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但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低
C.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D.苏联的发展道路是模仿西方市场经济的产物
8 . 嘎斯车是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最早在苏联生产“嘎斯”车的,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在高尔基市,福特与苏联建立了汽车联合企业,从1932年起,每年有十万辆嘎斯牌客车和卡车下线,在苏联的道路上奔跑。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计划经济体制优越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摘编自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   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等国逐渐放宽了对德国工业的限制,从削弱德国转为扶植德国。……并按照自己复兴德国的计划,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其目标逐渐转变为建立一个议会制的、经济自给自足的德国,并在政治上与西方保持一致。1949年5月至10月,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随着美国政策的转变,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开始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在马歇尔计划高达16亿美元援助的支持下,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在1952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篇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建设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从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020-05-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