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苏联1940年社会保险支出额(停止工作的退休金未计算在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平均每人为160卢布,而重工业为243卢布。1946年,则分别增为254卢布和357卢布。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B.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C.国民经济领域发展不平衡D.保险业为实现工业化做出贡献
2 . 在《列宁在1918》的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些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为饥饿昏倒了……瓦西里也曾对妻子许下最美好的愿望:“面包会有的……”。当时的经济政策是
A.罗斯福新政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
3 . 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生产过剩,货比多家,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最大的买主。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A.工业化时期,苏联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缩短了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D.1929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0-06-1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A.对工农联盟认识的不同B.对社会主义工业的政策和态度
C.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不同D.是否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2020-06-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6 . 1930年,一位苏联外交官在国外待了四年后重返莫斯科。然而,他却看到了“令人震惊”的变化——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等,这说明
A.世界经济大危机已波及苏联
B.苏联的经济状况出现下滑
C.经济结构失衡影响人民生活
D.新经济政策导致了市场萧条
2019-05-22更新 | 724次组卷 | 1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
C.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8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
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19-01-30更新 | 508次组卷 | 53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泉州永春县美岭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9 .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019-01-30更新 | 4903次组卷 | 67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2019-01-30更新 | 1562次组卷 | 3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四校(晋江磁灶中学等)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