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下表反映了1940—1944年苏联农民收入来源的比重变化情况(%)
1940年1942年1944年
交售粮食类产品所得1.00.40.2
交售畜牧业产品所得0.60.40.7
出售农产品所得30.958.864.5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A.卫国战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
C.集体农庄下个人经济有所发展
D.战时经济管制影响了经济发展
2019-11-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数据变化说明了
时间苏联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苏联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47035
1930~193246020~25
1933~1937440~45015~20
A.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C.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D.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图


——摘自辽宁社科院《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


据材料中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情况和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1928—1932苏联部分工业品产量变化表
时间类别1928年1932年
生铁(百万吨)3.36.4
煤(百万吨)35.564.4
石油(百万吨)11.621.4
电(十亿度)513.5
棉布(百万米)26782694
毛织品(百万米)86.888.7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A.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迅速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过渡
C.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严重失衡
D.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5 . 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019-05-0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唯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2)依据材料二,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的思路指什么?模式僵化了又指什么?这一模式带来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019-01-3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东乐陵第一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7 . 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2019-01-30更新 | 2642次组卷 | 45卷引用: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9 . 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

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10 . 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苏联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生产资料公有制优越性的凸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