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实现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苏联的经济现代化探索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二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之后,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19212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材料三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1319281932年①1937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5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
拖拉机不详42121
电力15107432
石油232121
555432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材料一表述的苏俄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通常被称为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3)材料三反映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方针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
2 .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略上美国和苏联走出两条不同的道路,为了发展经济,各国的发展道路不断改革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9月,英国脱离金本位。英从1英兑换4.86美元,几天之内跌落了25%,达3.75美元。英9月贬值后引起的美元升值,使美国出口盈余大幅增长,但是同期的经济指标却显示出相反的走势,商品价格、就业率等指标跌落的速度比英贬值之前更快。1932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25%。但是,单纯的数字并不能表现当时的悲惨情形。25%的失业率表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失业者,而且是长期失业。领取救济品的人排着长龙,许多人因无法偿付贷款而被迫流离失所,悲观、绝望的气氛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采取了一种新的经济政策,这个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1931年,苏联购买机器设备的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苏联逐渐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经济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工业总产值占欧洲第一位。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三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一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人入侵时一样。

——摘自罗斯福《就职演说》

材料四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ニ。…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决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为了“应付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
2020-08-1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新政最常见的批评是指责它未能有效地复兴和发展美国经济。然而新政对美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方式产生了多方面的长期影响。它都提高了工人、农民等新劳动群体的地位。它对西部、南部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它增加了联邦政府的管理功能,协助稳定了以前问题众多的股票市场、银行系统筝领域。它还制定了新的联邦财政方针,使政府在战后有效地推动和管理了经济的增长。新政还通过各种救济计划——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为联邦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彻底改变了政府不愿为穷人提供官方资助的传统态度。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

材料二   到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其中大部分是由美、德提供的。1931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出口量的三分之一,而1932年则上升到二分之一左右。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约2万人。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自主,苏联还必须培养出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本国专家。斯大林于1931年2月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1935年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要有精通并十分内行地运用这种技术的干部。苏联在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在指导思想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即把独立自主同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截然对立起来,在实践上也没有形成一种坚定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装备不过是权宜之计。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6年1月,苏联收购了6.3亿普特(1普特等于16.38公斤)粮食。1927年1月,苏联只收购了4.28亿普特粮食。1927年苏联粮食减产,国家的粮食收购量减少5.2%,而城市居民却增加了4.8%,导致食品供应不断恶化。到1928年1月,国家收购到的粮食只有3亿普特,离国家维持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兵生活所需的5亿普特粮食相差甚远。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与新经济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新经济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一是社会分化,农村中富裕农户日益增多,对此现象,苏共内部认识不一致,但多数人认为应控制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二是价格调整不好。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农民希望国家减少干预市场,价格能按价值规律和供需关系调整。但政府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同时政府还要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建设资金的积累。政府受各方面的影响,政策始终无法统一,左右摇摆,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衰退,农民不愿意向国家交售粮食,农民同苏维埃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粮食收购危机的爆发,这实质上是一场农业危机,它严重威胁着苏维埃政权。形势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对新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摘编自徐天新《苏联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粮食收购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将如何调整新经济政策。

2018-10-2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现代中外农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0年至1829年,英国颁布的圈地法令数量变化示意图

——根据《Phillis Deane and W、A、Cole,Economic Growth 1688~1959Trends and Structure [M]、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69》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材料二     1700年,贵族拥有的土地达15%~20%,1780年则达20%~25%,1851年,英国的10个郡中,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 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
——沈汉《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
材料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卞悟:《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四   新中国建立之初,基本延续了革命战争期间的土地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田到户。之后很快受到“重工业发展战略”影响。为了在基本缺乏外援的条件下解决工业发展资本、原料、劳动力等问题,中央在农业合作社试点,初级社的基础上,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高级社,建立其农业集体化模式,之后又在此前提下推动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自然土地产权也由初期个人所有向集体所有转化。1978年之后,在安徽凤阳花鼓的影响下,很快便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了全国,由此引发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1)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农业经营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四概述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
2016-11-27更新 | 9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三上学期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