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3)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2019-12-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